所謂「家事」,就是一家人的事,而不僅僅是媽媽的事,或是菲傭的事。
而「身邊處理」,則是從家事裡,一般生活裡,學校應變裡,慢慢學起...........
有「計劃」的放手,是為了更遠的「放心」做準備.........
************************
先放手才能放心
最近看到一份資料,調查台灣國中小學生,4個裡面有1個,幾乎不做家事。這不僅讓我感嘆,也勾起我的回憶。
以前在醫院做兒童發展評估,常會見到父母寵孩子,過度代勞,導致孩子發展遲緩的現象。譬如,3歲多的孩子出門腳不點地,因為父母爺奶輪流抱著,怕外面髒,造成孩子的大動作遲緩;孩子一有挫折,媽媽第一時間就抱起來安撫、趕緊轉移注意力,結果孩子的情緒發展不成熟;孩子一個眼神、一個動作,根本不需要講話,家長就滿足了孩子的需要,讓孩子的語言溝通能力變弱。
訓練生活自理能力,也是幫助孩子獨立的開始。不到三歲,有些孩子就可以學習自己吃飯、收拾玩具、轉瓶蓋、拉拉鍊,或者穿鞋子。接受學前教育開始,簡單的保持個人衛生、居家安全的注意、幫忙父母拿東西、整理自己的衣物被褥,配合幼教老師的課程進度引導下,可以漸次進行。學齡期之後,則再有搭乘交通工具、使用社區資源、保持健康習慣,甚至料理三餐飲食等等的領域需要學習。
責任感、社會適應、問題解決能力等等,就是透過處理生活大小事,一點一滴累積。一個凡事需要大人幫忙的孩子,很難有良好的自信與自我概念。
回過頭來,陪伴孩子長大的過程,就是跟孩子一起做許多家裡的事。很多孩子在剛開始的時候,其實是很有動機想嘗試,這時大人除了適當的部分協助,最重要的,就是等待。剛開始「結果」總是不如我們大人自己動手,但「過程」中的親子同樂才是重點。孩子完成一件事,對家庭有貢獻,我們給予鼓勵,孩子正是透過這樣的過程建立自信,也更懂得大人維持家務的辛苦,常懷感恩。
有時候,家裡有疼愛孩子的外傭阿姨或爺爺奶奶,我們需要多溝通,也別讓忙碌成為剝奪孩子練習的理由。事情做不好,一定會有挫折,可是學習是生物的本能,不急著打斷或轉移,有些孩子還是會繼續努力。
先放手,等孩子成熟獨立,我們才能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