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7-09

建中校長:我們失去太多,得到太少

    切中要理的觀點~
    謝謝建中陳校長說出教育人的真實角度.......
    饒月琴的相片。
    建中陳偉泓校長-12年國教專訪〜

    2014-07-09 天下雜誌 551期 文/林倖妃、鄧凱元

    十二年國教,我們基本上是贊成的。但令人痛心的是,教育部企圖藉由「快速、高比例的免試入學制度」來達成「理想」。
    這是用技術方法,解決教育問題,不但做不到,也會造成社會動盪不安,學生權益受損、家長擔憂,付出這麼大的代價,誰要負責任?
    這麼多人都在關心教育,政府卻設計出讓大家都痛心的教育政策。
    如果十二年國教的目標是「就近入學,適性揚才」,現在有沒有足夠的政策和制度來支撐這八字?
    事實上,現在端出的適性政策,只看到免試入學,還是用分數、而不是以興趣為考量,例如會考比序就是只看分數。服務學習和適性有關嗎?體育跟適性有關嗎?我們看不到關連性。
    所有的重點,還是在誰進高中,誰進高職,但這些都是技術問題,不是教育方法的改變。
    適性是很長的過程,怎麼能以單一(免試入學)標準來達到適性的目的?
    所有教育政策和制度改變,都應該是緩進。因為教育的對象是人,既然是人,就不太可能用單一價值,要大家遵守,而是要透過環境和文化改變,或是從教育本質上,從課程教學改變,一步步往前走。
    大學入學制度從民國八十年開始,每次改變都是微調緩進,到今天開放申請入學名額已經超過五○%,但社會沒有很大不安或是反彈,因為是用二十幾年的時間換來。
    這證明要從升學制度改變,達到教育環境改變,應該是要緩進,而不是像十二年國教,民國一○二年才公布升學細節辦法,一○三年就實行,造成多少的學生權益受損。

    建中百分百免試也可以
    我們更應該要從人才培育的觀點思考,十年後,要培養出什麼樣的學生,但從沒有人談這件事。
    現在只聽到,沒有明星高中,就不用辛苦考試,學生的壓力也可以減輕,但這是我們要的嗎?十年後就沒有明星高中了嗎?不可能。
    建中今年釋出二五%的免試名額,明年要不要開放更多,我們不是很在乎。我們在意的是,為什麼要做這件事。開放名額多寡要依照環境和需求面思考,若能說服家長與學生,這是有意義的,那開放百分之百的免試名額也願意。
    如果今天社會大眾都認為,靠著快速、高比例免試入學制度,教育就可以進步,建中沒有理由不接受,教育部要先說服的是大眾,而不是我們。
    十二年國教施行至今,我們失去的太多,得到的太少。整個台灣為免試入學這件事情付出的代價太大,卻連十二年國教到底是什麼都不知道。十二年國教的目的是什麼,是為了打倒明星高中?這樣問題就解決了嗎?明星高中不是自己喊的,而是多年累積的結果,也要看看我們做多少事情。
    建中在很早前就看到,十二年國教政策只是改變升學制度,學校要進步,要從課程和教學去生根,做為經營重點。
    因此,我們從兩年半前成立課程規劃小組,每週四晚上有一組老師約二十幾人,共同討論如何打造適性課程、提升教學品質,前後開六十場會議,叫作「量子躍遷計劃」。
    量子躍遷計劃從去年開始試辦。將適性課程分成基礎、發展和榮譽三種課程。基礎課程要求所有學生都學會,發展課程意指給學生全人教育,包含潛能激發和各種多元能力發展。
    至於榮譽課程,則是讓學術傾向高的學生,有更多試探和學習機會。
    其實,每次談教育問題,愈談愈感到沉痛,我擔心的是台灣人才已經在世界逐漸消失。台灣的孩子很有創意,也有潛力,但現在教育的做法,卻不是讓他們更被激勵。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