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紅韓劇《非常律師禹英禑》中出現了自閉症弟弟毆打哥哥致死案件,劇中被告因為患者的身份受到大眾的歧視和輿論的攻擊。令人想起之前桃園一名自閉症學生的攻擊事件,當時曲智鑛就分享十幾年來和自閉症特質孩子們的相處經驗,表示多數自閉症沒有暴力傾向,並藉著此例省思特殊教育的問題和媒體的渲染。
文 曲智鑛 2020-09-19 15:32 更新:2022-07-27 16:37
本文重點摘要
私刑新聞後的學習
以適度抽離取代以暴制暴
桃園1名患有自閉症的男學生多次暴力攻擊同學、老師,但在學校未積極處理下,引發其他家長以電擊棒私刑回擊。看到患有亞斯伯格症(備註:亞斯這個名詞在精神疾病診斷手冊第五版中已被移除,皆統稱為自閉症,簡稱ASD)孩子在校攻擊老師和同學,並遭學生家長潛入校園內以電擊棒反擊的新聞,觀察了幾天,即便心中有非常多的疑惑,仍忍不住分享自己的看法。
那是因為這十幾年來和自閉症特質孩子們相處的經驗,讓我知道,並不是所有的自閉症都會使用暴力或攻擊別人。從媒體報導能得到的資訊太少,片段零碎的刻板容易讓人形成誤解和刻板印象,認為這類特殊兒就是有暴力傾向,會攻擊他人,至少我認識的許多特殊兒並不是如此。
大多數的自閉症並沒有暴力傾向,從專業的醫療診斷來說,暴力傾向也並非自閉症患者的診斷標準。為何新聞中的這位孩子會攻擊老師和同學呢?我們需要瞭解孩子的情緒從何而來?如果是特殊教育需求的孩子,若現在(國中)是如此,國小時期的他又是怎麼樣渡過的呢?前一個教育階段的輔導人員做了什麼?又有哪些輔導策略是可以延續?這些疑問,我們無法透過有限的新聞報導解惑。
從這則事件看見太多無奈,我相信如果有更好的方式,沒有人願意用這種方法試圖解決問題。自閉症的孩子無奈:沒人理解。學校與教師的無奈:支援不足。其他家長的無奈:擔心孩子在校學習安全。
自閉症不應該成為傷人的理由,但當中有多少的無可奈何?外人是不知道的。老師與校長盡了多少心力在輔導工作上?外人是不知道的。家長為何選擇用電擊棒還擊?他個人的身心狀態如何?我們是不知道的。若這事件能有更完整的脈絡能供社會大眾參考,我相信比較能帶動有意義的討論。
但可以確定的是現在這樣的結果沒有人是贏家!
私刑新聞後的學習
在資訊有限的情況下,我們仍可從這些事件獲得寶貴的經驗與學習。
第一,從各家版本的報導中都能感受到自閉症孩子與學校家長在輔導工作上似乎不夠有默契,甚至有可能在溝通上出現落差。舉例來說,這位拿電擊棒的家長誤以為他是自閉兒家長安排來陪讀的。這些年陪伴孩子的經驗讓我知道,對孩子影響最深遠的是其父母與家庭,親師合作且有共同的目標將提升輔導的成效。
第二,「轉銜」在特殊教育中的重要性。所謂的轉銜就是,當孩子離開原本的教育環境到新的教育環境時,原學習環境應將其輔導資料提供給新學習環境當作參考。而轉銜工作的目的就是希望能讓下一個教育階段的工作者更好的接住孩子。
第三,關於以暴制暴。大人的身教對孩子來說有潛移默化的影響。我常在和父母親分享時特別提醒,避免使用體罰。因為當孩子犯錯時,我們打他。當孩子未來遇到衝突時,他也更有可能選擇使用暴力。因為我們在管教時已無形中植入暴力可以解決問題的觀念給孩子。
以適度抽離取代以暴制暴
我相信,這個孩子的不穩定會影響到全班其他孩子的學習。有時候適度的抽離有其必要性,因為短暫隔離的目的是為了將來更好的融合。我們對受教權的理解應擴大,別一味抱怨班上特教生干擾教學進度,受「教」不僅是認知或學科知識,學習同理、學會保護自己、願意付出行動讓整體學習環境變得更友善,這才是108課綱中擁有自發、互動、共好的終身學習者。
從不同的報導中皆能感受到政府與學校在事發之後的努力,希望這些行動與相關配套措施能成為未來其他學校單位的借鑑,並形成學校的輔導機制與策略,這次的衝突就會變得更有意義。不然再過幾天,當其他新聞佔據媒體版面後,誰又還會記得呢?
自閉症絕對不是暴力行為的代名詞!溝通表達的困難與不同讓他們容易被誤解,他們並不可怕,需要環境更多的善意與理解,歡迎您花點時間認識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