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2-06

放飛 - 滿三個月




日前,謝謝所有的師長及好友對漢昇的鼓勵、喝采!

對於一般的孩子而言,進入社會,適應新環境沒什麼難事,就算是個性稍有古怪、難馴的,也大多能夠經過跌倒之後能夠「自動」調整、「長進」學習⋯的與生俱來的功能,就是所謂的不經一事、不長一智。

對於「人際關係」缺陷的星星天使,卻不是那麼容易了⋯⋯

舉凡從一開始模擬了無數次的面試開場、練習搜尋面試官的提問,透析背後的言外之意,線上、臨場變數,怎樣委婉的表達自己的「特殊」,甚至於被人家的刻板印象拒絕,重新振作失落⋯⋯
到收到第一份Offer,雖然與期望質有頗大的落差,上班之後一週後又收到一間上市公司的通知,掙扎之後決定放棄,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星星特質一直是娘兒倆的「掙扎」。

為他挑選適合的衣著,爸爸每日回家詢問工作狀況,一開始連接起公司電話應對都被「教育」,還不小心弄亂的儀器數據,偷偷的調回來不敢說⋯⋯(結果坦白承認選擇被罵😅 )

使用自身經歷教導他基本的工作態度、團隊合作、互助互惠,一直到讓他談自己與同事一起出差,為客人解決疑難雜症,試圖捕捉對方需求,獨自尋找解決方法,聚餐活動的多工融入⋯⋯
我們得為他分辨、分解、分析,叮囑、督促、再三確認⋯⋯「手動」撰寫外掛程式⋯⋯(另類翻譯官和工程師)

或許,「拙於感知」反而是一體兩面的結果,逆境不入於心,順境默默進行,在他離開學校型態之後的首次「放飛」沒有遇到太大的颶風急浪⋯隨著時程推進⋯⋯我和爸爸心中的忐忑漸漸平穩⋯⋯⋯

三個月,是一個很重要的里程碑,謝謝這一路上貴人相助、包容⋯⋯

這一路走來,沒有躲避的理由,只有感謝神的恩典⋯⋯💕🙏








2023-11-11

第二份 Offer





前一篇提到,三個月整,漢昇收到第一份Offer
  起飛條件儘管不盡如人意,但,顯然沒有自信的他、焦躁督促的爸爸,隱藏徬徨的我,只能在這段期間從一句一段的面試SOP、學習展現強項、扭轉弱勢答句、揣測上意批露…到意象式拳腳畫劍(註),請教師長後計畫擬定和執行期程……陪著他學習經歷第一次單飛……
  這兩週,認真的學習與同事相處、承接前輩教導、應付客戶指令、研究公司產品……履冰戒慎,從學校程式轉換職業模組,我知道他的慢熱,得經過很長的練跑,還是得督促提醒,別讓他犯了我年輕時期扼腕的覆轍~
  兩週過去了,這段期間,連我都在摸索……同樣憂慮,說不出口……因為我是星星翻譯官,不能說,所幸,每日分享都是美好順心。

  在前天,收到第二份Offer?!

  算算日程,剛好是答應第一份工作的隔天,進行最後一家Interview,也或許是心情底定吧~顯然最後的表現卻是最好的一次狀態~(我猜)

  別說酬薪、鄰近的地點,其組織大過900倍,一家近40年的上市櫃公司擴大徵才,大展拳腳~這一封Letter,掀起家裡一波漣漪……去?不去?

  站在這個叉路,面對才剛打定的方向,全心盡力投入這起步小公司,我們一向感恩願意給予任何機會的貴人,不論是否知曉漢昇天生特質為前提,即便外在再不顯眼,但他的習性與溝通一跟人相處就一定會讓周遭同事感受他的小小「特異」,至於他的貴人是否會繼續存在?未來他是否一關關跨越?前三個月是至關重要的關鍵期。

  爸爸與幾位好友聯繫,評估這家大公司的前景,心懷雀躍,做就是要大,但,知子甚深的我,不發一語,看著有可能被影響步調的漢昇,他的被左右,不意外,末了,我說:「要不要問問兩位師長?」
  昨日一下午,陸續與兩位師長通聯,就如同要接受第一份完全條件不成比例的任職,我想,這兩位在科技業一直密切前進的師長,截然不同的養成性格與人生態度,以及對漢昇的了解,可以給予更中肯的見解。
  果不其然,晚上,漢昇告訴我們線上晤談的心得,不出我的意料,也是得出兩種評估,對於我知曉這兩位師長心性的分析,顯然其中一位師長的建議極貼近漢昇的心思,難掩小失落的爸爸提及是否也該問問哥哥姐姐的看法?我想,也好~即便三子自小特質迥異,這一路我看著他們求職、努力,也曾一起討論、默默守護,孩子們朝著標竿奔去,幾份工作下來,職場也磨出了自己的生存邏輯!

  姊姊:「雖然條件超好,但你確定能適應新公司?」,哥哥:「領域不同不給意見,你自己評估。」,漢昇走出兄姊房間帶出來的答案,我笑了!如心猜測。



有人說:機會,雖然有可能一去不復返!一失去後下次可能再遇不到?!
但,我也始終深信:機會永遠會留給做好準備的人!



「職涯上,形塑自己,對未來,先蹲後跳!」


漢昇,你可以!我相信!



(註)意象式拳腳畫劍:很多人生例子無法一一講解和植入程式,我用倚天屠龍記裡張三丰教導張無忌太極拳形劍意的方法用例子影射套用邏輯,對我有挑戰,對他要咀嚼,但總在反覆之間彼此成長,更看到他眼中理解的光芒,我想,自創招式打天下,應該也可以吧!^^


2023-10-31

第一次單飛

 



經過3個月的面試期...收到第一份offer letter
星星天使要跨越語言溝通的另一道門檻
雖然公司開出條件不甚理想
但你毅然決然地決定選擇投入
有別於求學階段我能為你鋪好前往的地毯, 排除可預見的石頭
千百萬次顛簸的求職生涯未來有更多不可確定因素正在等著你
背負著天生特質獨立前行, 風雨無阻, 無畏無懼, 轉念打氣........
.
所有的發生都是最好的發生
所有的失敗都是修正的方向
所有的經歷都是累積的寶藏
所有的磨練都是未來的能量
.
我面試過上千名員工
極盡所能地幫你揣度
新人面試的技巧, 主管觀察的細節
任職的人際關係, 挫折補救的互動
.
我相信你的無限可能!!
加油!! 漢昇!!
.
漢昇於小小的科技公司第一日上班記事
112.11.01

#先求有再求好
#先接納再了解
#先嘗試再修正
#若失敗再重來
#若受傷就上藥
#站著想沒有用
#邁出去就對了 
顯示較少


2023-05-14

「課本沒有答案的愛意」

 


很久很久以前
有一個星星天使不太會說話
媽媽每天教拼注音
一筆一劃的練寫
一詞一詞的解釋
一句一句的練習
一行二行的背誦
一段一段的連結
評量每頁的練習

有一天,國語考卷發下來了
考了95分,好棒棒
看看錯的哪一題?
問答空白,扣5分
題目:你如何對媽媽表示愛意?
我看著你,你一臉茫然
跟我說,課本沒答案
我是有點小失望
但,我知道
你,不懂什麼叫做「愛意」

重整我的心情,問道:
「漢昇,你愛我嗎?」
你答:「愛」
我再問:「你要怎麼做?」
「用下巴!」(註)
然後你馬上抱著我的脖子⋯

我笑了!「賓果,五分拿到了!」
你愣住!似懂非懂⋯⋯

孩子,你今天寫了一張卡片,好多字⋯
你已經脫離那個不懂表達的時期很遠很遠
但我仍然把你的每一過程牢牢記在心裡
看著小烏龜慢慢的進步
那一段很辛苦的過程
但,驀然回首
卻是我最幸福的能量⋯💕



註:「用下巴」-你會環抱著我脖子時使力用下巴搓我肩膀表示親暱💕 



最貼心的女兒和心肝大兒子送的蛋糕
今天不必考慮體重...^^|||








2023-04-16

面對新世代,家長也該學習適應改變!

 

  很久沒有好好聽一場講座,每一次都是裡裡外外只有拍照而已,說要研究教育議題,我想,要先把自己杯子裡的固有觀念倒掉才行,因此,我乖乖地坐了一上午。

  今天幾個主題都繞在ChatGPT談論,當然,還有更多新科技,不外乎就是AI,大數據,幾年前在台北國小聯一份調查報告中就看到未來AI和大數據的人才將會非常非常缺乏,五年後的現在,真的感受到了….

  還好,我一向喜歡五花八門不務正業的亂學,108課綱到目前為止已經過了四年,預計還有六年我們就要進入下一階段的課綱,與其消極的不斷地抵制,是否能真正理解大學端怎樣改變現況去選才,已經不是以前我們所思考的單一性向對應單一學系,更多的微學分組合成每個學生多樣的學習領域,大學端改變了設備和教學方式,甚至評分方式,如果我們還在緬懷20年前的聯考方式,那未來我們可能連出門都成問題,因為生活中到處都充斥著光速改變的新形態,舉個例子說~餐廳掃描點單已經是幼稚園級了,以後可能自己要學會跟AI智能溝通更複雜的需求呢~否則,都出不了門~這樣的火花不會只有工程師才會遇到,以後所有的工作都會與這些都有關係,試想,會計系雖然是商學院,但以後進入社會要操作這些「工具」,還能說不懂嗎?

  我們以前填鴨式的基本教育方式真的無法教育孩子如何思辨,如何規劃,如何安排,如何驗收成果,教育現場已經不在是以前的老師教,學生聽的狀態,而是引領更多思考火花產生更多創意,我認真地發現到分科測驗那樣的考試模式真的會殺掉創造力,只要考試科目研讀好就能進大學,周邊跨領域都不用學習嗎??未來,真的無法應付世界劇變~(不過,這樣說法會不會被某些菁英倡議教團圍剿?答案是,肯定會,哈哈~沒轍,我本身也帶叛逆性格)

  ChatGPT與搜尋引擎不同,它的答案也會是與時俱進的,舉個例子說,你問它1+1=?它會說2,但是你在告訴它我老婆說是3,它可能下個答案就會告訴你,對,你老婆說的對,是3,嘿!千萬別覺得它是告訴你,你很怕老婆,事實真相是它在修正更新的答案,想想,哪一種加法有一天真的變成1+1=3,為什麼?大家聽了大笑之餘,我更驚訝的是未來還有多少無限可能?說真的,誰都無法預測! 

  好啦~胡說八道分享,有機會我們應該都聽聽類似的講座,不是只為了教育議題而關懷課綱,或是只是去拍拍照而已,而是也讓自己有更多與新世代的溝通管道,學習,本就是一輩子令人興奮且動力十足的事情,是吧!







2023-04-02

掌聲響起,之後呢? --- 2023402有感

 


  昨日,4/2,是世界關懷自閉症日,屬於我們星星國的節日。


  所謂星星,就是泛指人際關係上無法跟地球人溝通的「外星人」,自閉症的孩子就是這個樣子,還有我們這一群戲稱「星爸、星媽」沒有外在「正常」明星所享有的光環與榮耀,吃苦當作吃飯、創傷隨身藥膏,已經是我們的慣常生活。

  舞台上的星星台風穩健,台下的星媽提心吊膽,完成掌聲如雷的複雜樂曲,下台之後擦汗脫口罩仍然要提醒,問他餓了?冷嗎?星星只會告訴你:我有上過什麼節目。岳岳媽靦腆地解釋說他怕人家不知道他上過電視。我說:我懂!


  上次看到榮堅媽,是我去參加榮堅的畢業音樂會,她那個時候好擔心因為疫情音樂會不能舉辦,還記得榮堅要上實踐的時候所遇到的「刁難」,莎莉(榮堅媽)用盡了所有的管道求助,還好,很多貴人「出手」了!當時我也一路鬧到國教署長那兒去⋯⋯

  那一天,榮堅畢業的音樂會,結束之後他結巴的致謝,我一聽就知道是媽媽訓練他很多次的台詞,別人聽來拙慢而已,但是我卻能感受到濃濃的「血腥味」,浮現的是一次次漢昇背書的情景⋯⋯是的,我真的懂!


  一個有天賦的星星王子,陶醉在他的「世界」,然,後台有多少的「鋪陳」?有多少「前置」?又需要多少當下的「應變」?

掌聲響起,所有的人唱歌、感動、含淚、鼓勵、說句:媽媽您辛苦了!


  然後呢?


  曲終人散之後,孱弱的星爸、斑白髮絲的星媽愛憐的呼喚自己的星兒:「該回家了!」

抱病的星媽謝謝所有主辦單位的幫忙,走出她們想要為星星能夠養活自己而建構「生計舞台」而繼續燃燒生命,考慮到的是百年之後,星星還能怎麼活自己?

  我看著她因藥而浮腫的臉,她說她現在照相都不好看了!我抱了抱她,說:「不,您很美,而且氣色非常好!」

我的心裡,酸楚蒙上了心頭⋯


  (莊天岳)岳岳看著我,天真的跟我說了兩次:妳很美!坐在旁邊的媽媽語帶醋意笑著說:他從來沒有說媽媽很美。岳岳聽到了回頭告訴她:媽媽很可愛。


  瞧!岳岳應該有四十歲了,「代名詞-她」仍然不會使用。


  4/2的晚上,我就像回到我的「家」一樣--我真的需要「補給」很多很多的「愛」⋯⋯我知道,她/他們會永遠愛著我⋯⋯


  屬於自閉症的顏色--blue,如同歌聲響徹台北市市民廣場的夜空,可我的心,卻依然很blue,謝謝岳岳,讓我知道這麼長時間以來,我的樣子沒有因為「受了傷」而變得「醜惡」⋯⋯


  掌聲落幕,回到「人間」,各自的那盞燈,也只剩下星星一人而已⋯⋯







Freesia 寫於 112.4.3清晨



註:(非準確且固定數據)

自閉症約70%合併智能不足

25-30%其IQ70以上

10%以下有某種特殊功能(非才藝)

更少數能夠達到生活自理⋯


相關參考:

從社交行為缺失區分智能障礙和自閉症




2023-03-25

夢想因努力而偉大

 

這幾天看到「星光」樂團的新聞
想起幾位同是星星王子的好朋友
晚上便收到星媽關心漢昇的近況💕

星星的心情只有星星會懂💕

許多音樂、繪畫驚為天人的「異能」真的很令人羨慕的得到很多打氣與鼓勵
科技星星的路是一條蟄伏無聲的途徑
漢昇這個時候已經「脫離」我理解範圍很遠很遠了😅

對於不同的星星而言
想在地球上的生存永遠存在著相同的歷練(人際互動)
我感恩所有老師、教授、校長、裁判長在這一路上的牽成
💕💕💕


星星的夢想能因努力而偉大
漢昇的展露是因師長而燦爛


寫於第九屆國際展能節七週年




112.03.26回傳令人高興的消息
這兩天FB回顧了漢昇當年的「崛起」🏅️ 第十屆國際展能節工業電子在同一天傳回最棒的消息 🎉🎉🎉🎉🎉🎉🎉🎉🎉🎉 七年前松山工農造就了台灣第一面金牌 七年後松山工農再度拿下台灣的第二面金牌 💕謝謝國家榮耀的推手
#台北市立松山工農 陳茂璋 老師、林麗雲老師 #國立臺科大電子工程系 林淵翔教授 #國際裁判長 王志宏 裁判長



2022-07-27

從桃園特殊生案看自閉兒 曲至鑛:自閉症並非暴力代名詞

 
在當紅韓劇《非常律師禹英禑》中出現了自閉症弟弟毆打哥哥致死案件,劇中被告因為患者的身份受到大眾的歧視和輿論的攻擊。令人想起之前桃園一名自閉症學生的攻擊事件,當時曲智鑛就分享十幾年來和自閉症特質孩子們的相處經驗,表示多數自閉症沒有暴力傾向,並藉著此例省思特殊教育的問題和媒體的渲染。


文 曲智鑛 2020-09-19 15:32 更新:2022-07-27 16:37

本文重點摘要

私刑新聞後的學習
以適度抽離取代以暴制暴


桃園1名患有自閉症的男學生多次暴力攻擊同學、老師,但在學校未積極處理下,引發其他家長以電擊棒私刑回擊。看到患有亞斯伯格症(備註:亞斯這個名詞在精神疾病診斷手冊第五版中已被移除,皆統稱為自閉症,簡稱ASD)孩子在校攻擊老師和同學,並遭學生家長潛入校園內以電擊棒反擊的新聞,觀察了幾天,即便心中有非常多的疑惑,仍忍不住分享自己的看法。

那是因為這十幾年來和自閉症特質孩子們相處的經驗,讓我知道,並不是所有的自閉症都會使用暴力或攻擊別人。從媒體報導能得到的資訊太少,片段零碎的刻板容易讓人形成誤解和刻板印象,認為這類特殊兒就是有暴力傾向,會攻擊他人,至少我認識的許多特殊兒並不是如此。 

大多數的自閉症並沒有暴力傾向,從專業的醫療診斷來說,暴力傾向也並非自閉症患者的診斷標準。為何新聞中的這位孩子會攻擊老師和同學呢?我們需要瞭解孩子的情緒從何而來?如果是特殊教育需求的孩子,若現在(國中)是如此,國小時期的他又是怎麼樣渡過的呢?前一個教育階段的輔導人員做了什麼?又有哪些輔導策略是可以延續?這些疑問,我們無法透過有限的新聞報導解惑。 

從這則事件看見太多無奈,我相信如果有更好的方式,沒有人願意用這種方法試圖解決問題。自閉症的孩子無奈:沒人理解。學校與教師的無奈:支援不足。其他家長的無奈:擔心孩子在校學習安全。 

自閉症不應該成為傷人的理由,但當中有多少的無可奈何?外人是不知道的。老師與校長盡了多少心力在輔導工作上?外人是不知道的。家長為何選擇用電擊棒還擊?他個人的身心狀態如何?我們是不知道的。若這事件能有更完整的脈絡能供社會大眾參考,我相信比較能帶動有意義的討論。 

但可以確定的是現在這樣的結果沒有人是贏家! 

私刑新聞後的學習
在資訊有限的情況下,我們仍可從這些事件獲得寶貴的經驗與學習。

第一,從各家版本的報導中都能感受到自閉症孩子與學校家長在輔導工作上似乎不夠有默契,甚至有可能在溝通上出現落差。舉例來說,這位拿電擊棒的家長誤以為他是自閉兒家長安排來陪讀的。這些年陪伴孩子的經驗讓我知道,對孩子影響最深遠的是其父母與家庭,親師合作且有共同的目標將提升輔導的成效。 

第二,「轉銜」在特殊教育中的重要性。所謂的轉銜就是,當孩子離開原本的教育環境到新的教育環境時,原學習環境應將其輔導資料提供給新學習環境當作參考。而轉銜工作的目的就是希望能讓下一個教育階段的工作者更好的接住孩子。 

第三,關於以暴制暴。大人的身教對孩子來說有潛移默化的影響。我常在和父母親分享時特別提醒,避免使用體罰。因為當孩子犯錯時,我們打他。當孩子未來遇到衝突時,他也更有可能選擇使用暴力。因為我們在管教時已無形中植入暴力可以解決問題的觀念給孩子。 

以適度抽離取代以暴制暴
我相信,這個孩子的不穩定會影響到全班其他孩子的學習。有時候適度的抽離有其必要性,因為短暫隔離的目的是為了將來更好的融合。我們對受教權的理解應擴大,別一味抱怨班上特教生干擾教學進度,受「教」不僅是認知或學科知識,學習同理、學會保護自己、願意付出行動讓整體學習環境變得更友善,這才是108課綱中擁有自發、互動、共好的終身學習者。

從不同的報導中皆能感受到政府與學校在事發之後的努力,希望這些行動與相關配套措施能成為未來其他學校單位的借鑑,並形成學校的輔導機制與策略,這次的衝突就會變得更有意義。不然再過幾天,當其他新聞佔據媒體版面後,誰又還會記得呢? 

自閉症絕對不是暴力行為的代名詞!溝通表達的困難與不同讓他們容易被誤解,他們並不可怕,需要環境更多的善意與理解,歡迎您花點時間認識他們。 


「直覺」的哲學:直覺是一種正當的認識方法嗎?

 


當人們想要說服別人卻又沒有足夠證據證明自己的論點時,可能會說「這是我的直覺告訴我的」。例如當我們認識一位陌生人,雖然對他沒有足夠和客觀的理解,但卻隱隱地對他反感,覺得他是一個壞人。我們認為這種反感是正當的,但卻說不出有什麼理由,因此歸因於直覺或本能。在英語中,intuition、gut feeling、hunch、instinct,甚至是 the sixth sense,都用來描述這種非推理、非分析、非感官的認識方法。有不少大眾普及心理學書籍論述到直覺的必要性,甚至嘗試教導如何提升直覺的準確度。無論如何,直覺被視為一種可靠的認識和判斷方法,與有意識地、一步一步地分析前因後果的理智方式相反,但又不是偏見、幻想或機率性的賭博。

然而,擺脫了推理的認識方法還能有正當性嗎?這聽起來是個自相矛盾的問題,因為正當性(legitimacy)本身就是指人或事物對規範和邏輯的符合,以及論述和概念的任何環節都清晰明瞭,因果相連。直覺既然自居非推理,那就等於承認自己不具正當性了。一些大眾心理學是不是對直覺有不正確的解釋呢?而在哲學中,雖然出現過不少主張直覺,否定啟蒙理性的神學家和哲學家(例如頭像經常被錯當成康德的雅各比),但直覺主義、神智直覺等理論一直都被理性主義的「道統」邊緣化。可是,對現代科學和數學有深入研究的法國哲學家柏格森(Henri Bergson)和德勒茲(Gilles Deleuze),又為什麼都會將直覺看成一種成熟和有效的哲學方法?



大眾心理學中的「直覺」

紐西蘭認知科學家 Valerie van Mulukom 指出,在心理學中,直覺(intuition)通常被理解為分析推理(analytic reasoning)之外的思維方式,前者自動、快速、潛意識(subconscious),後者刻意、緩慢、邏輯性和有意識。但這樣等於說,直覺與分析推理之間只有速度的差別,而沒有性質或對象的差別。而如果直覺更快速,那就意味著它比分析更好。她舉了一個例子:某個人在黑夜中開車,突然間有一個無法解釋的直覺,使他稍微偏離路中心駕駛,後來才發現自己避過了剛才看不到的路陷。但原來他之前已經在遠處看到另一個司機在這個路段靠邊駛,他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但到了這路段時也在直覺的推動下照做。Mulukom 指出人類大腦會自動化處理一些信息,不需要意識或知覺(awareness)也能行動,而我們平常說的直覺和本能(她並沒有對此兩者作仔細區分)其實就是大腦的潛意識功能。

又例如美國心理學家 Gary Klein 曾經出版《The Power of Intuition》一書,教導讀者如何強化直覺能力,以便在商界或其他場域中作快速而準確的判斷和決定。他認為經典的決策模式(列明和比較各種因素後,再分析和推論哪一個因素最可取)效用奇低,轉而推銷他所謂的直覺性決策(Intuitive Decision Making),即在多次經驗中尋找事物發生的慣常模式(pattern),到新的事件發生時,留意它與前事相似的提示(cue),最後作恰當的決策。這兩種決策方法的差異似乎沒有他說的那麼分明,而且他舉的例子也非常奇怪:消防員從煙的顏色斷定火場裡有有毒性化學物品——這不就只是一種以經驗(而不是純粹邏輯)為根據的推論嗎?換句話說,他教的方法其實不是非理智的直覺,而是被磨練過,因而更快速的理智而已。Gary Klein 大概可以將書中的「intuition」換成老練的經驗,而不改變整本書的內容。

以上兩位提到的例子雖然都可以說是非意識或非形式邏輯的認識和判斷方法,但嚴格說來,這些方法仍然是理智的,因為事物之間的因果關係序列仍然清晰存在,可以反覆檢驗。我們似乎沒有足夠理由將當刻不進入意識的知識和技能就稱為直覺,否則這個字詞就會失去特殊意義,與其他字詞或機制模糊起來:如此定義的直覺和理智也就沒有什麼性質差異,而只有程度差異;它與慣性也沒有差異:我們可以透過無數次的運動訓練,將某個技能熟練到變成反射式甚至機械性的瞬間動作,不需要意識去思考怎樣做也可以成功(例如乒乓球拍球)。但很明顯,如果我們稱這種不需反思的動作為直覺,卻是不恰當的。

柏格森的綿延與直覺

如此看來,反對直覺主義的人和主張直覺有用這兩個立場,其實只是在「直覺是否理智的」這個問題上爭執,而不是真正對比兩種性質差異的認識方法。前一個立場認為直覺是非理智的,因而從理智的角度反對它,將它看成謬誤,而後者則認為直覺也是一種理智,所以支持它。這兩種立場實質上都沒有認為直覺是一種有自身特性的認識方法。

盧卡奇(Georg Lukács)在其《理性的毀滅》中指斥柏格森哲學是一種非理性主義思想,原因在於柏格森強調直覺(intuition)的作用。盧卡奇認為對直覺的強調和對理性的否定是法西斯主義崛起的思想根據,而這種思想在德國19世紀就已經開始發展(雅各比與謝林),隨著時代持續深化,也擴展到全歐,在法國的代表就是柏格森了。

柏格森確實有非理性主義的傾向,主張理智(intelligence)並不是唯一一種認識世界的方式,但他沒有和其他談論類似主題的思想家那樣想要推翻或取代理智,而是想要在理智之旁提出一個有著不同原則,但依然正確的思想和認知方法。盧卡奇似乎沒有提到柏格森自己也批評過德國的直覺主義,他不認同謝林將直覺認識的對象看成永恆和絕對者,反而將直覺看成進入純然時間性和經驗性場域的方法。簡單來說,柏格森確實認為直覺是非理性的,但卻又不是謬誤,反而是切合特定對象的認識方法,有它的本體論根據。與心理學家的判斷不一樣,柏格森認為理智和直覺之間並不是思考速度或有無知覺的差別,而是空間性和時間性、同一性和差異性之間的差別——理智和直覺是兩種性質不一樣、對象不一樣的認識方法。

眾所周知,柏格森的哲學核心概念是時間—綿延(time-duration),而這個概念也是直覺方法得以成立的前提。柏格森並沒有提出很多新的範疇,他認為世界的本性是空間和時間,這看上去與常人的看法差別不大。柏格森的重要創舉在於,他點出了人類思想一直沒有真正區分空間與時間的性質差別,而常常以空間來理解時間,將時間理解為一種內在的或者是線性的空間。

空間的特性是廣延:空間可以被切割成無數個等同的單位或原子,每個單位各自獨立、互相外在,並置(juxtaposition)在旁;在空間之中,複合體切割成單位、單位重組成複合體,性質不會因此變化,因而運動是可以重複的。與這個世界性質相呼應的思維方式,就是柏格森稱為空間性思維的理智了:理智將個體視為堅固、不能滲透的單位,懂得切割、量化、計算、化約和交換這些個體單位;而以這種思維方式為主導的心靈,則被柏格森稱為社會性自我,是人與人溝通時的面向。這種面向追求事物的同一性和可通約性,是社會的基礎。柏格森完全沒有否定社會性自我和空間性思維。準確來說,他反對的是以為世界和心靈只有空間性和同一性的思想立場,即機械論和唯物論。

在柏格森看來,真實的時間(相對於被空間性思維改造過的時間)特性是綿延:空間可以切割,時間也不是絕對不能被切割,但只限於一定限度內的、已中止的時間段。時間自身不會因為人為的切割而中斷,而是連續不停向前的。在連續不斷的時間中,事物之間可以構成疊加的(superposition)關係:過去的形象(image)透過記憶、未來的形象透過預期,不斷滲透到當下,形象之間也可以相互滲透、重新混合變成新的東西。夢、回憶、幻想、藝術就是時間—綿延在人類心靈中產生的現象。時間與空間最重要的區別是運動的形式:時間是不斷的流(flux),但與空間的循環運動不一樣,時間流的運動是不均勻的,一些事物有更強的主導作用,一些事物有更快的速度,而且不能重複、不可預期。

事物因為時間的連續不斷,也不斷發生質變,這使得任何同一性和交換性都只是臨時的。與綿延相呼應的心靈就是柏格森所稱的「內在自我」,這是不可交換的靈魂,不斷生成、不斷變化、不斷創造,這種心靈並不是一個靜止的平臺;每個意識狀態既可以是獨立的,又能夠與其他狀態相互滲透,構成無限種意識狀態調性。如果每個心靈時刻在變化,而且記憶和習慣也時刻影響當下事物,也就是說並不會有兩個一樣的心靈,而且同一個心靈內在也沒有重複性,那麼問題來了,心靈的真正溝通豈不是不可能的嗎?因為有效的溝通就是要達致高度的同一性,將差異排除,但心靈的本性卻是絕對的差異,這就意味著溝通永遠都不能成功,永遠都有無法向他人表達的殘餘情感——對柏格森來說,只有當理智僭越了內在自我時,人們才會覺得溝通失效或者不可能,但如果我們一開始就承認差異,而不企圖將不同的人劃一,那就根本不會以「有效性」、「交換性」的要求來看待人與人之間的心靈溝通。

柏格森將內在的、私人的、非社會性的心靈看成是色塊、旋律、節奏,而不是單位和單位的交換或複合,心靈之間的關係因而就是相互感染和協奏,而不是包含和化約了。當理智處理心靈時,它需要將綿延的心靈和個人歷史切割,再放進現成而固定的範疇中;而柏格森所謂的「直覺」方法,就是與理智的切割相反:直覺是要忠實地進入另一個心靈,保留它一切的經歷和活動。直覺是一種不需要先驗範疇的思考方法,它不帶任何預設框架,要走心靈走過的每一步,想像和體驗它所體驗過的情動(affection)與節奏。可想而知,因為心靈隨著綿延的連續不斷而變化,直覺是不能窮盡地認知對象的,但這也根本不必要——柏格森直覺的原則不是整全性,而是準確性,它的目的不在於認識對象的相似性或同一性,而是大大小小的差異和個性。因此,直覺不單不是對思考的放棄或武斷,而且是一種對同理心、想像力和微妙洞察力要求很高的特殊思維模式,但卻也是心靈之間能真正交流和遊戲的方法。








2022-06-21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孔子在論語子路篇的一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真是先知啊!

不僅在職場上得以印證,甚至在OO團體也是深刻感觸
而通常在「選舉」時期引以為最

不僅見識到「和而不同」的理想切磋的意念
同時也遇到「同而不和」而二分攻擊的狀態

想起去年流行一時的「魷魚遊戲」
個人曾110.11拙筆一則短箋:

崇高境界vs可笑神話
道德仁義vs黑心欺瞞

分級標準他律自律
遊戲裡的給錢殺人,殘忍血腥 與
現實世界有利則留,無用即丟,比不上嗎?
冠冕堂皇,虛偽欺善,暗渡陳倉?
這個世界本來就慘忍,哪裡比不上一場魷魚遊戲?

個人沒看過這部片子,所以不想憑空替團體寫啥勞什子呼籲。
大概翻閱評論,遍覽這社會現況難道真少了類似戲碼嗎?


無非就是個挑戰人性(人心)敢不敢揭露真實而已?還是繼續彰顯忠誠仁愛?抹黑造謠、霸凌攻訐、污衊矯篡,這有比較不血腥嗎?
我們要教育孩子夢幻境界(神為?)?和自己的作為對比,到底是崇高境界還是鬼話連篇?嘴裡講的仁義道德?心裡想的是目無尊長?罔顧倫理?偷矇拐騙?狡獪連篇?掌大愛為公行而私利之實?殺人吃人之後,再給自己一個合理的理由下台嗎?


自己都把這些琉璃牌匾視若免死金牌,要拿什麼可笑神跡去指謫(渡化)蒼生?


不過又是一個妙禪而已!



本為大愛志工團體
應非以利而結合
那麼
互相攻訐又是為了什麼呢?
真真是為了理念?
還是為了虛無縹緲的名位?

強勢凌駕又有什麼意義呢?
離開了這些團體
回頭這些看似風光的架子都會變成好笑的紙糊舞台


你(妳)到底圖的是什麼呢?






原摘自2018.01.10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