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度地給自己一點期許是好的, 完全放任自己也不是一件好事, 為自己設定目標並達成目標, 按自己規劃好的步驟進行, 是最理想中的狀態~
不當資優生,更好命
不當資優生,更好命
【聯合報╱文/吳淡如】
親愛的孩子:
我不太喜歡那些「我把孩子都送進台大」(或「哈佛」、「北大」)之類的書。
不是勤管嚴教,就可以把小孩送進最好的學校。這些家長在得意洋洋的時候,往往忘了還有其他「配套措施」的問題。也許,他給小孩的基因就是很適合讀書的;也許,孩子是敢怒不敢言;也許,孩子犧牲掉快樂童年;也許,孩子只是會讀書,並沒有真正熱愛知識。
最重要的一點是,你的學歷很好,並不保證你一定會有出息。
沒有一個家長可以保證小孩會有出息。
我好怕一個孩子,永遠表現得很優秀,受人讚美,卻沒有辦法度過一個心情鬱悶的陰雨清晨,或一個在酒精渲染下低潮的午夜。
成長,沒辦法跳級
不久前,有個來自大陸的孩子,在自己的網誌上發表了文章,說他其實想要休學,這輩子只想和心愛的女孩過日子。他說他沒有遠大理想,因為歷史上很多的家破人亡都是有遠大理想的人造成的。他說,每天都在上課、寫作業、排名次,實在沒有意義。
他是個資優生、跳級生,十歲就跳了很多級念中學一年級,什麼比賽都獲獎過,是大家眼中的天才兒童。
真是個早熟的孩子。
他說的話也引起很多人的討論。我只想幫他多加幾個字:歷史上很多的家破人亡都是有遠大「政治」理想卻沒有同情心的人造成的。
我也很同情他。我一向不主張大人鼓勵小孩跳級,以證明自己的孩子比同齡孩子優秀。跳這麼多級,他一定沒有什麼朋友;同學們都比他大,大家在談戀愛的時候,他只能當小信差。大家在青春期,他卻還在兒童期。
很多成長,是無法因為成績優秀就跳級的。就算有從小一起長大的朋友,也一定很難再和早熟的他溝通了。
成就,不用靠名校
最近,我畢業的高中正在辦「畢業三十年重聚大會」。
我念的是北一女,除了剛考上大學時,我們辦過一次同學會之外,三十年來全班沒有重聚過。我笑說,那是因為班上完全沒有男生的緣故,異性相吸,同性嘛,都各奔前程,不再回首。
一出社會,大家都忙,只要沒有人登高一呼,就沒有碰面的動力。
大家都三十年不見了。我找到了以前和我很要好的同學們。
我有好多感觸。
有些人以前很內向,現在是善於公關的女強人;有些人以前非常優秀,但大學畢業後就心甘情願走入家庭當主婦,她們的孩子比你大上二十歲;有些人在美國,自嘲要靠台灣的連續劇才能打發好山好水好無聊的日子;有些人因為孩子有一些天生的問題,變成了家中救苦救難的活菩薩;有些人本是運動健將,身體卻出現了極大的問題;有些人本來看來像愛情絕緣體,卻領先大家生了好多孩子。
有人還沒結婚,有人老早離婚。有人還在找工作,有人快退休了。
我的同學們都是聯考菁英,我很慶幸與她們同窗。她們讓我明白,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一次月考,只要稍不準備,我就可以因為幾分之差,從前幾名掉到最後幾名;她們讓我明白,努力是可以看得到成效的。
她們大部分的人,很認真地生活。
我感謝這所學校,雖然當時升學壓力確實不小,但我的同學們影響我,要我立志變成一個有用的人,對自己有期許。
但我還是要說,一個人有沒有成就,實在和他念的學校無關。我身邊那些最功成名就的朋友,大部分都不是來自名校,求學過程都很坎坷。或許這些坎坷,養成了他們的韌性,他們知道要靠自己的努力,才能讓別人瞧得起。
博士,沒有更高級
我們的教育一直廣開升學之門,變相鼓吹「學歷愈高愈好」。
最近在推十二年國教,我身邊有好多父母,拚了命買明星高中旁邊的房子。他們希望孩子免試念建中、北一女、師大附中,完成他們年少時無法實現的夢。
我告訴朋友:「你會套牢的。」因為如果大家都可以免試念這些明星高中的話,那麼它就不是明星高中了。
我從小幸運地考上明星高中、明星大學,我知道,優秀的是同學們彼此間的互動教育,他們不是因為明星高中的明星老師才變聰明的。和同學間的互相學習,永遠比老師在課堂上的諄諄教誨影響深遠。
如果大家買得起房子就可以念,明星的光環只會毀滅。反而是某些私立高中,可以採取菁英募集政策。
很多人念了博士,你問他專長為何,他還說不出來自己會什麼,更別提對這個世界有什麼具體貢獻。我們的社會生產了不少拿博士文憑卻找不到工作,還希望政府補助的博士。
嚴長壽在某一場演講中說得好,就讓那些沒有用的博士去開計程車吧。博士沒有任何條件把自己看得比別人高級。
適度地給自己一點期許是好的, 完全放任自己也不是一件好事, 為自己設定目標並達成目標, 按自己規劃好的步驟進行, 是最理想中的狀態~
一直在學校裡當資優生其實是不好的。他們誤以為,只要書讀得好,考試考得好,天下就無難事。一路沒有社會經驗,念到博士,自以為無所不知、無所不曉,也認為自己高人一等,只會做表面文章,不懂實務。他們的理想禁不起現實考驗,會變成所謂的「蛋頭學者」。
難怪古代就有人諷刺地說「百無一用是書生」啊。
書生不是沒用,只是不能不知民間疾苦。
你要分得清楚,理想與現實。
我不希望你變成資優生,不希望你念博士。我希望你有夢想,並且有同情心。
跟自己比,不要跟別人比。
孩子沒有必要成為父母拿來自誇的工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