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黃偉翔(台灣科技大學畢業,現為台灣大學碩士,在台灣第一個技職平台《技職3.0》當獨立記者,長期關注技職教育與職業訓練議題,並推廣技藝工匠精神,書寫技職人故事)
照片來源:weerasak saeku_shutterstock.com
雖然蔡英文數次喊話技職教育的重要性,但技職並非只有教育,職業訓練也是同等重要,因為技職教育與職業訓練本是一體,密不可分,希望新政府別窄化了看待技職的眼界。
先呼萬喚始出來,教育部長由國教體系出身的台中市副市長潘文忠擔任,而原內定為部長的台灣大學副校長陳良基改任政務次長,因為民間團體擔憂陳良基接部長後,會持續偏重高等教育,而輕視其他部分,再加上眼前的12年國教、課綱爭議等燙手山芋,才改由潘文忠接任。
為何起初教育部長內定陳良基?因為準總統蔡英文盼新任教育部長須與產業溝通,進而培育未來所需人才,再加上國際教育趨勢,諸如工業4.0、衍生企業等,被學界稱為「技轉王」的陳良基確實適合擔任。
目前分工由潘文忠負責國教,而陳良基則是高教與技職教育。雖然蔡英文數次喊話技職教育的重要性,但技職並非只有教育,職業訓練也是同等重要,因為技職教育與職業訓練本是一體,密不可分,別窄化了看待技職的眼界。相對於現況,過去民進黨執政時期,雖然經費未減反增,但縮減了養成訓練的班次與人數,而大幅增加短期失業者就業訓練、二度就業訓練等,即使補救多年,至今台灣的職業訓練仍是一蹶不振,還有職業訓練師員額及任用資格等多年來未曾處理的嚴重問題。
離奇的是,不論蔡英文官方網站資料,或準行政院政務委員林萬億在選前各教育政策記者會上,講到重構技職教育政策時,二專跟二技都分不清楚,況且,目前蔡英文技職相關政策大部分都是「現在進行式」,看不出有任何創舉,若政策執行者又非研究技職的背景,要如何讓人信服?
民進黨技職教育政策中,混淆二專與二技,二專等同於大一大二,二技則是大三大四,所以3+2中是「高職3年加上二專2年」。
先把勞動部職業訓練那塊擺一邊,教育部技職教育這塊已有許多待解決問題,經費分配就是很現實的一環,雖然政府第二期技職再造102~106年投入近203億,但這麼多所技職校院分下來,也只是甘露水。對於過去談到爛的升學主義,技術型等培養技職人才的高中,升學率破8成,技職升學化、學術化,使得技職教育不像過去能大量補充業界所需人才,出現嚴重的產學落差與就業接軌問題。
那麽,是否有能取代學歷的就業敲門磚呢?前教育部次長林聰明曾推證的法制化,似乎有意讓所有的技術士證執照化,例如會計師、建築師等,但因很多人認為有法律上及實務上的顧慮與困難,於是此一構想並未能達成。證照(認證、執照)複雜結構問題,台灣多年來執政黨都無法確實改善,若民間認證、技術士證等非學歷系統經歷,也可以跟學位同樣獲得業界當作敘薪任用的參考,甚至讓證照內涵更具備效用,解決其浮濫與跟業界所需落差問題,那麼相信不是每位年輕人都想讀到碩博士。
「法制化的新學徒制度」或許是解方
該如何解決上述問題?目前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的雙軌訓練旗艦計畫,以及教育部的產學攜手合作計畫都是加強職校產學合作,但這種「3+2」、「3+4」、「5+2」、「1+4」等專班模式並不可能大量來做取代一般技職學制,台灣97%為中小企業,所以沒這麼多廠商能量可以協助開專班。另外,教育部技職司也在推產業學院,鼓勵企業與學校共同設計符合業界所需的課程,而產業學院學生畢業後可直接到該合作企業上班,這部分似乎推不太動,每次配合的廠商都是那幾間。
或許答案就在建立「法制化的新學徒制度」上,而此學徒制跟準總統蔡英文所提的任何技職政策都無關。因現行勞動基準法訂有 第八章「技術生」(原稱學徒),故不能說學徒制未法制化,但「技術生」章中,又無有關教育訓練的相關規定。
雖然很多人倡導台灣應該學德國學徒制,但事實上,我們是走類似美國的技職教育模式,它與德國模式差在哪裡?就在「主體性」。簡單來說,美國模式主體是學生,在學的職校學生透過購置設備(如技職再造計畫)、引進技術業師(如技術及職業教育法子法)、產學合作(建教合作、產學訓專班)等,強化學生實作能力;德國模式是二元制,是事業單位招收國中畢業生,並依據勞動法規簽訂學徒契約,開始業界師徒制培訓,再定期送到職校接受相關教育,所以德國模式除了是法制化外,學徒永遠在業界學技術,在學校學國民基本課程及專業相關課程,實務面上不會有學用落差的產生,職校也不必花大筆經費購置設備,卻永遠追不上業界。
進一步探究德國模式思維,「企業並非拿出經費或撥出產能給在校學生使用,只是付給自家學徒的訓練費用及員工薪水罷了!」
當然,德國模式並非沒有壞處,過早分流就是個大痛處。所以技職人才學用落差,是一個教育哲學與政策層次問題,目前我們已走向美國模式,就該加強推動業界自辦內部員工訓練,而不是在美國模式先天的弱點下,硬是要求技職學校解決學用落差問題,以及苛責企業缺乏社會培養人才責任。
要大轉彎成真正的德國模式,推行法制化的新學徒制度?還是在現有的美國模式上做調整?未來必須靠蔡英文內閣們針對台灣勞政資角力狀況,以及未來所需人才做深度思考。
可是回頭一看我們的新教育團隊,潘文忠與陳良基缺乏技職教育的背景與經歷。資歷上更少有與勞動部互動經驗,不一定熟悉職業訓練,很難想像如何對技職提出具備遠見且能夠執行的政策,難道未來技職問題還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盼能找位真正懂技職教育且熟悉職業訓練、產業的次長補足這塊。
https://flipedu.parenting.com.tw/information-detail?id=283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