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0-06 23:19聯合報 李洙德/實踐大學會計暨稅務系主任(高雄市)
108課綱上路,台北市串連5所高中與8所大學策略聯盟。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捨本逐末 新課綱事倍功半
身為大學教師兼系主任,每年都要為各項入學管道(繁星、學測、指考)想盡招生策略之外,備審資料中的重點仍是換算成績的各項檢定,例如多益或托福!今年,身為一○八課綱的重災戶(老大高一、老二國一),我參加數場公辦或民辦的說明會,見到的是一張張緊繃的臉以及一雙雙不安的眼神。
首先,所有的說明會都只告訴家長,需要新課綱是因為需要的是跨界學習,並從其中找出對知識的自我價值判斷;然而一個最基礎的問題在於,現在的教師是否也跟上學習的潮流?
若用著石器時代的知識面對5G時代的學生,試問這樣的課綱應該先教育誰?教育部的宣講者只告訴家長:「會減授教師授課時數,鼓勵教師擔任學習歷程的諮詢教師…」但關鍵在於,高中端教師若自己對於「數學應用」不熟,他如何告訴十七歲的孩子,數學的應用上至天文下至海洋,從廣義自然組到社會組都有數學的身影,那他如何協助孩子做職涯定錨?
再者,一○八課綱降低必修學分增加選修學分,強調畢業總學分不變,問題正在於現在高中端選修課程資源不足。以最近本系支援高中端選修課程「投資理財工具與技巧」為例,如果高中教師本就不具備投資理財經驗,這樣的課程空有課程名稱卻不具備充足課程內涵!結果卻是高中端尋找大學端合作,讓有意進行招生的大學認領課程。而大學教師除了自身教學、服務、研究外,要面臨自身教學評鑑、行政評鑑、系所評鑑,對於這樣的支援能夠花多少時間設計課程內容?更重要的問題在於,這些學生對大學來說是潛在客戶而非有效客戶,我們如何對潛在客戶打分數?
然而,真正要鬆綁的高等教育,教育部卻是管得比國民教育還嚴格,完全背離「大學自治」一個重要的內涵:課程自主!不管技職或高教評鑑的都是同一批人,問高教學校為何沒有「實習課程」、問技職學校為何沒有「論文數量」;甚至評鑑委員根本搞不清楚評鑑的校系屬性,千篇一律有沒有「國際化」?學生就業為何沒有大型企業?實則,不是把學生送到海外實習就是國際化;也不是所有學生都能進大型企業,難道中小型企業就不需要優秀人才?那個大型企業不是從中小型企業開始?
教育部主導所有人一生最精華的廿年甚至卅年,從幼兒園到碩博士都是教育部在主導!當中訓練出企業不合用的人力卻是由勞動部在收拾善後,真是「死道友不死貧道」!一○八課的精神弄錯主體了!一○八課綱的精神應從大學解放開始,培養能夠自主思考的新國民,之後才有可能轉化到現在的國民教育。
國教署所提出來的三面九向說帖,真正該終身學習的是最內層,包括國中小甚至大學教師以及家長,而非捨本逐末從最外層的國民教育開始。因為教育者或伴讀者自己都用著舊思維在教學與伴讀,一個錯亂的教育概念與失控的教育系統將使新課綱產生事倍功半的結果!
一○八課綱 是福是禍?
2019-10-06 23:17聯合報 楊蘭映/國小教師(桃園市)
108課綱上路,選修課增加,若專科教室不足,要避開衝堂問題,排課是最大挑戰。
從波蘭尼知識冰山學習理論來看,外顯知識可以透過文字來學習理解,但是內隱知識只能透過長期的默會學習,所以它理論上是不該只透過考試來知道學生們有沒有學會。
很會考試讀書的老師、保母、醫生,不代表他們是厲害的老師、保母,醫生;他們必須經過一段實習訓練,才能確保可將知識應用於職場當中。無論是煮飯、開車、游泳等,這類技能知識的學習,如果只用紙筆測驗,當然是不夠也不客觀的,所以一○八課綱認為知識要儘量動手實際操作,筆者認為是有道理的。
但知識除了外顯、內隱知識外,也可以區分為有用與無用的知識。有用的知識是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實際運用的種種知識,但也有許多知識是潛在知識,看起來是無用的知識,它們也許無法在日常生活中運用表現,但它們根植於人們身體裡,在無形中影響著人們的思考與行為。
一○八課綱強調應用於日常生活中的知識才是知識,所以教育當局彷彿預設了所有知識都要透過實際操作,來考驗學生是否有吸收到,且所有知識也都可以應用於生活當中,關於這類的知識的考試,如何做才能正確公平,有賴教育當局思考。
知識能運用在日常生活中,它就是一種能力,但若無法運用,也未必就不是一種能力。李家同教授曾經指出,高中學生會學虛數,虛數在日常生活中就不太會被用到,還有二的開根號在日常生活中也用不到。他說的這種知識未必一定都要運用在日常生活中。
有專門向老師們解說素養導向是什麼的專家教師,私下與我分享說,換湯不換藥,最後還是要會讀書努力考試就是了。所以一○八課綱素養考試,要讓學子和家長們覺得是多了一個更好更公平的考試選擇,不是死讀書就好。最怕的是感受不到課綱美意,反而讓學子家長們感覺加倍複雜的考試制度,造成私校大爆滿,對於貧困偏鄉孩子更不公平,這些都有賴教育當局更用心思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