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27

從桃園特殊生案看自閉兒 曲至鑛:自閉症並非暴力代名詞

 
在當紅韓劇《非常律師禹英禑》中出現了自閉症弟弟毆打哥哥致死案件,劇中被告因為患者的身份受到大眾的歧視和輿論的攻擊。令人想起之前桃園一名自閉症學生的攻擊事件,當時曲智鑛就分享十幾年來和自閉症特質孩子們的相處經驗,表示多數自閉症沒有暴力傾向,並藉著此例省思特殊教育的問題和媒體的渲染。


文 曲智鑛 2020-09-19 15:32 更新:2022-07-27 16:37

本文重點摘要

私刑新聞後的學習
以適度抽離取代以暴制暴


桃園1名患有自閉症的男學生多次暴力攻擊同學、老師,但在學校未積極處理下,引發其他家長以電擊棒私刑回擊。看到患有亞斯伯格症(備註:亞斯這個名詞在精神疾病診斷手冊第五版中已被移除,皆統稱為自閉症,簡稱ASD)孩子在校攻擊老師和同學,並遭學生家長潛入校園內以電擊棒反擊的新聞,觀察了幾天,即便心中有非常多的疑惑,仍忍不住分享自己的看法。

那是因為這十幾年來和自閉症特質孩子們相處的經驗,讓我知道,並不是所有的自閉症都會使用暴力或攻擊別人。從媒體報導能得到的資訊太少,片段零碎的刻板容易讓人形成誤解和刻板印象,認為這類特殊兒就是有暴力傾向,會攻擊他人,至少我認識的許多特殊兒並不是如此。 

大多數的自閉症並沒有暴力傾向,從專業的醫療診斷來說,暴力傾向也並非自閉症患者的診斷標準。為何新聞中的這位孩子會攻擊老師和同學呢?我們需要瞭解孩子的情緒從何而來?如果是特殊教育需求的孩子,若現在(國中)是如此,國小時期的他又是怎麼樣渡過的呢?前一個教育階段的輔導人員做了什麼?又有哪些輔導策略是可以延續?這些疑問,我們無法透過有限的新聞報導解惑。 

從這則事件看見太多無奈,我相信如果有更好的方式,沒有人願意用這種方法試圖解決問題。自閉症的孩子無奈:沒人理解。學校與教師的無奈:支援不足。其他家長的無奈:擔心孩子在校學習安全。 

自閉症不應該成為傷人的理由,但當中有多少的無可奈何?外人是不知道的。老師與校長盡了多少心力在輔導工作上?外人是不知道的。家長為何選擇用電擊棒還擊?他個人的身心狀態如何?我們是不知道的。若這事件能有更完整的脈絡能供社會大眾參考,我相信比較能帶動有意義的討論。 

但可以確定的是現在這樣的結果沒有人是贏家! 

私刑新聞後的學習
在資訊有限的情況下,我們仍可從這些事件獲得寶貴的經驗與學習。

第一,從各家版本的報導中都能感受到自閉症孩子與學校家長在輔導工作上似乎不夠有默契,甚至有可能在溝通上出現落差。舉例來說,這位拿電擊棒的家長誤以為他是自閉兒家長安排來陪讀的。這些年陪伴孩子的經驗讓我知道,對孩子影響最深遠的是其父母與家庭,親師合作且有共同的目標將提升輔導的成效。 

第二,「轉銜」在特殊教育中的重要性。所謂的轉銜就是,當孩子離開原本的教育環境到新的教育環境時,原學習環境應將其輔導資料提供給新學習環境當作參考。而轉銜工作的目的就是希望能讓下一個教育階段的工作者更好的接住孩子。 

第三,關於以暴制暴。大人的身教對孩子來說有潛移默化的影響。我常在和父母親分享時特別提醒,避免使用體罰。因為當孩子犯錯時,我們打他。當孩子未來遇到衝突時,他也更有可能選擇使用暴力。因為我們在管教時已無形中植入暴力可以解決問題的觀念給孩子。 

以適度抽離取代以暴制暴
我相信,這個孩子的不穩定會影響到全班其他孩子的學習。有時候適度的抽離有其必要性,因為短暫隔離的目的是為了將來更好的融合。我們對受教權的理解應擴大,別一味抱怨班上特教生干擾教學進度,受「教」不僅是認知或學科知識,學習同理、學會保護自己、願意付出行動讓整體學習環境變得更友善,這才是108課綱中擁有自發、互動、共好的終身學習者。

從不同的報導中皆能感受到政府與學校在事發之後的努力,希望這些行動與相關配套措施能成為未來其他學校單位的借鑑,並形成學校的輔導機制與策略,這次的衝突就會變得更有意義。不然再過幾天,當其他新聞佔據媒體版面後,誰又還會記得呢? 

自閉症絕對不是暴力行為的代名詞!溝通表達的困難與不同讓他們容易被誤解,他們並不可怕,需要環境更多的善意與理解,歡迎您花點時間認識他們。 


「直覺」的哲學:直覺是一種正當的認識方法嗎?

 


當人們想要說服別人卻又沒有足夠證據證明自己的論點時,可能會說「這是我的直覺告訴我的」。例如當我們認識一位陌生人,雖然對他沒有足夠和客觀的理解,但卻隱隱地對他反感,覺得他是一個壞人。我們認為這種反感是正當的,但卻說不出有什麼理由,因此歸因於直覺或本能。在英語中,intuition、gut feeling、hunch、instinct,甚至是 the sixth sense,都用來描述這種非推理、非分析、非感官的認識方法。有不少大眾普及心理學書籍論述到直覺的必要性,甚至嘗試教導如何提升直覺的準確度。無論如何,直覺被視為一種可靠的認識和判斷方法,與有意識地、一步一步地分析前因後果的理智方式相反,但又不是偏見、幻想或機率性的賭博。

然而,擺脫了推理的認識方法還能有正當性嗎?這聽起來是個自相矛盾的問題,因為正當性(legitimacy)本身就是指人或事物對規範和邏輯的符合,以及論述和概念的任何環節都清晰明瞭,因果相連。直覺既然自居非推理,那就等於承認自己不具正當性了。一些大眾心理學是不是對直覺有不正確的解釋呢?而在哲學中,雖然出現過不少主張直覺,否定啟蒙理性的神學家和哲學家(例如頭像經常被錯當成康德的雅各比),但直覺主義、神智直覺等理論一直都被理性主義的「道統」邊緣化。可是,對現代科學和數學有深入研究的法國哲學家柏格森(Henri Bergson)和德勒茲(Gilles Deleuze),又為什麼都會將直覺看成一種成熟和有效的哲學方法?



大眾心理學中的「直覺」

紐西蘭認知科學家 Valerie van Mulukom 指出,在心理學中,直覺(intuition)通常被理解為分析推理(analytic reasoning)之外的思維方式,前者自動、快速、潛意識(subconscious),後者刻意、緩慢、邏輯性和有意識。但這樣等於說,直覺與分析推理之間只有速度的差別,而沒有性質或對象的差別。而如果直覺更快速,那就意味著它比分析更好。她舉了一個例子:某個人在黑夜中開車,突然間有一個無法解釋的直覺,使他稍微偏離路中心駕駛,後來才發現自己避過了剛才看不到的路陷。但原來他之前已經在遠處看到另一個司機在這個路段靠邊駛,他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但到了這路段時也在直覺的推動下照做。Mulukom 指出人類大腦會自動化處理一些信息,不需要意識或知覺(awareness)也能行動,而我們平常說的直覺和本能(她並沒有對此兩者作仔細區分)其實就是大腦的潛意識功能。

又例如美國心理學家 Gary Klein 曾經出版《The Power of Intuition》一書,教導讀者如何強化直覺能力,以便在商界或其他場域中作快速而準確的判斷和決定。他認為經典的決策模式(列明和比較各種因素後,再分析和推論哪一個因素最可取)效用奇低,轉而推銷他所謂的直覺性決策(Intuitive Decision Making),即在多次經驗中尋找事物發生的慣常模式(pattern),到新的事件發生時,留意它與前事相似的提示(cue),最後作恰當的決策。這兩種決策方法的差異似乎沒有他說的那麼分明,而且他舉的例子也非常奇怪:消防員從煙的顏色斷定火場裡有有毒性化學物品——這不就只是一種以經驗(而不是純粹邏輯)為根據的推論嗎?換句話說,他教的方法其實不是非理智的直覺,而是被磨練過,因而更快速的理智而已。Gary Klein 大概可以將書中的「intuition」換成老練的經驗,而不改變整本書的內容。

以上兩位提到的例子雖然都可以說是非意識或非形式邏輯的認識和判斷方法,但嚴格說來,這些方法仍然是理智的,因為事物之間的因果關係序列仍然清晰存在,可以反覆檢驗。我們似乎沒有足夠理由將當刻不進入意識的知識和技能就稱為直覺,否則這個字詞就會失去特殊意義,與其他字詞或機制模糊起來:如此定義的直覺和理智也就沒有什麼性質差異,而只有程度差異;它與慣性也沒有差異:我們可以透過無數次的運動訓練,將某個技能熟練到變成反射式甚至機械性的瞬間動作,不需要意識去思考怎樣做也可以成功(例如乒乓球拍球)。但很明顯,如果我們稱這種不需反思的動作為直覺,卻是不恰當的。

柏格森的綿延與直覺

如此看來,反對直覺主義的人和主張直覺有用這兩個立場,其實只是在「直覺是否理智的」這個問題上爭執,而不是真正對比兩種性質差異的認識方法。前一個立場認為直覺是非理智的,因而從理智的角度反對它,將它看成謬誤,而後者則認為直覺也是一種理智,所以支持它。這兩種立場實質上都沒有認為直覺是一種有自身特性的認識方法。

盧卡奇(Georg Lukács)在其《理性的毀滅》中指斥柏格森哲學是一種非理性主義思想,原因在於柏格森強調直覺(intuition)的作用。盧卡奇認為對直覺的強調和對理性的否定是法西斯主義崛起的思想根據,而這種思想在德國19世紀就已經開始發展(雅各比與謝林),隨著時代持續深化,也擴展到全歐,在法國的代表就是柏格森了。

柏格森確實有非理性主義的傾向,主張理智(intelligence)並不是唯一一種認識世界的方式,但他沒有和其他談論類似主題的思想家那樣想要推翻或取代理智,而是想要在理智之旁提出一個有著不同原則,但依然正確的思想和認知方法。盧卡奇似乎沒有提到柏格森自己也批評過德國的直覺主義,他不認同謝林將直覺認識的對象看成永恆和絕對者,反而將直覺看成進入純然時間性和經驗性場域的方法。簡單來說,柏格森確實認為直覺是非理性的,但卻又不是謬誤,反而是切合特定對象的認識方法,有它的本體論根據。與心理學家的判斷不一樣,柏格森認為理智和直覺之間並不是思考速度或有無知覺的差別,而是空間性和時間性、同一性和差異性之間的差別——理智和直覺是兩種性質不一樣、對象不一樣的認識方法。

眾所周知,柏格森的哲學核心概念是時間—綿延(time-duration),而這個概念也是直覺方法得以成立的前提。柏格森並沒有提出很多新的範疇,他認為世界的本性是空間和時間,這看上去與常人的看法差別不大。柏格森的重要創舉在於,他點出了人類思想一直沒有真正區分空間與時間的性質差別,而常常以空間來理解時間,將時間理解為一種內在的或者是線性的空間。

空間的特性是廣延:空間可以被切割成無數個等同的單位或原子,每個單位各自獨立、互相外在,並置(juxtaposition)在旁;在空間之中,複合體切割成單位、單位重組成複合體,性質不會因此變化,因而運動是可以重複的。與這個世界性質相呼應的思維方式,就是柏格森稱為空間性思維的理智了:理智將個體視為堅固、不能滲透的單位,懂得切割、量化、計算、化約和交換這些個體單位;而以這種思維方式為主導的心靈,則被柏格森稱為社會性自我,是人與人溝通時的面向。這種面向追求事物的同一性和可通約性,是社會的基礎。柏格森完全沒有否定社會性自我和空間性思維。準確來說,他反對的是以為世界和心靈只有空間性和同一性的思想立場,即機械論和唯物論。

在柏格森看來,真實的時間(相對於被空間性思維改造過的時間)特性是綿延:空間可以切割,時間也不是絕對不能被切割,但只限於一定限度內的、已中止的時間段。時間自身不會因為人為的切割而中斷,而是連續不停向前的。在連續不斷的時間中,事物之間可以構成疊加的(superposition)關係:過去的形象(image)透過記憶、未來的形象透過預期,不斷滲透到當下,形象之間也可以相互滲透、重新混合變成新的東西。夢、回憶、幻想、藝術就是時間—綿延在人類心靈中產生的現象。時間與空間最重要的區別是運動的形式:時間是不斷的流(flux),但與空間的循環運動不一樣,時間流的運動是不均勻的,一些事物有更強的主導作用,一些事物有更快的速度,而且不能重複、不可預期。

事物因為時間的連續不斷,也不斷發生質變,這使得任何同一性和交換性都只是臨時的。與綿延相呼應的心靈就是柏格森所稱的「內在自我」,這是不可交換的靈魂,不斷生成、不斷變化、不斷創造,這種心靈並不是一個靜止的平臺;每個意識狀態既可以是獨立的,又能夠與其他狀態相互滲透,構成無限種意識狀態調性。如果每個心靈時刻在變化,而且記憶和習慣也時刻影響當下事物,也就是說並不會有兩個一樣的心靈,而且同一個心靈內在也沒有重複性,那麼問題來了,心靈的真正溝通豈不是不可能的嗎?因為有效的溝通就是要達致高度的同一性,將差異排除,但心靈的本性卻是絕對的差異,這就意味著溝通永遠都不能成功,永遠都有無法向他人表達的殘餘情感——對柏格森來說,只有當理智僭越了內在自我時,人們才會覺得溝通失效或者不可能,但如果我們一開始就承認差異,而不企圖將不同的人劃一,那就根本不會以「有效性」、「交換性」的要求來看待人與人之間的心靈溝通。

柏格森將內在的、私人的、非社會性的心靈看成是色塊、旋律、節奏,而不是單位和單位的交換或複合,心靈之間的關係因而就是相互感染和協奏,而不是包含和化約了。當理智處理心靈時,它需要將綿延的心靈和個人歷史切割,再放進現成而固定的範疇中;而柏格森所謂的「直覺」方法,就是與理智的切割相反:直覺是要忠實地進入另一個心靈,保留它一切的經歷和活動。直覺是一種不需要先驗範疇的思考方法,它不帶任何預設框架,要走心靈走過的每一步,想像和體驗它所體驗過的情動(affection)與節奏。可想而知,因為心靈隨著綿延的連續不斷而變化,直覺是不能窮盡地認知對象的,但這也根本不必要——柏格森直覺的原則不是整全性,而是準確性,它的目的不在於認識對象的相似性或同一性,而是大大小小的差異和個性。因此,直覺不單不是對思考的放棄或武斷,而且是一種對同理心、想像力和微妙洞察力要求很高的特殊思維模式,但卻也是心靈之間能真正交流和遊戲的方法。








2022-06-21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孔子在論語子路篇的一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真是先知啊!

不僅在職場上得以印證,甚至在OO團體也是深刻感觸
而通常在「選舉」時期引以為最

不僅見識到「和而不同」的理想切磋的意念
同時也遇到「同而不和」而二分攻擊的狀態

想起去年流行一時的「魷魚遊戲」
個人曾110.11拙筆一則短箋:

崇高境界vs可笑神話
道德仁義vs黑心欺瞞

分級標準他律自律
遊戲裡的給錢殺人,殘忍血腥 與
現實世界有利則留,無用即丟,比不上嗎?
冠冕堂皇,虛偽欺善,暗渡陳倉?
這個世界本來就慘忍,哪裡比不上一場魷魚遊戲?

個人沒看過這部片子,所以不想憑空替團體寫啥勞什子呼籲。
大概翻閱評論,遍覽這社會現況難道真少了類似戲碼嗎?


無非就是個挑戰人性(人心)敢不敢揭露真實而已?還是繼續彰顯忠誠仁愛?抹黑造謠、霸凌攻訐、污衊矯篡,這有比較不血腥嗎?
我們要教育孩子夢幻境界(神為?)?和自己的作為對比,到底是崇高境界還是鬼話連篇?嘴裡講的仁義道德?心裡想的是目無尊長?罔顧倫理?偷矇拐騙?狡獪連篇?掌大愛為公行而私利之實?殺人吃人之後,再給自己一個合理的理由下台嗎?


自己都把這些琉璃牌匾視若免死金牌,要拿什麼可笑神跡去指謫(渡化)蒼生?


不過又是一個妙禪而已!



本為大愛志工團體
應非以利而結合
那麼
互相攻訐又是為了什麼呢?
真真是為了理念?
還是為了虛無縹緲的名位?

強勢凌駕又有什麼意義呢?
離開了這些團體
回頭這些看似風光的架子都會變成好笑的紙糊舞台


你(妳)到底圖的是什麼呢?






原摘自2018.01.10有感


2022-06-07

治療的選擇:身陷火獄,究竟該滅火還是救人?

 

隨著地球的過度開發環境遭受破壞,資源漸漸匱乏;新自由主義席捲全球,讓所有人異化更加嚴重;社群網路崛起,每個人都受到嚴格自我形象的催逼...,在這樣的末日之際生而為人,要能健康、快樂、喜悅簡直像是不可能的任務,反而受苦,才是人生常態。或許可以說,我們都深陷火獄之中。​

此時,心理治療作為一個以西方個人主義為基礎的助人專業,乍看之下似乎是一個清涼解方,試著以療癒回應受苦。然而「治療」本身所隱含的概念,就是將「疾病」、「症狀」、「反常」,透過各種治療哲學(背後隱藏的意識形態)與治療技術,將個體轉換成「健康」、「無異狀」、「正常」的。​

但當環境沒有變、壓迫持續存在、異化不斷發生,我們卻用成長心態、自我照顧、正念、正向思考來讓個體適應這有毒的外在世界。於是,在這樣的治療實踐當中,我們容易把 #社會問題心理化、 #結構壓力個人化。彷彿,我們治癒了一個個人,卻忽略甚至縱容了這個源源不絕製造出受苦之人的龐大社會機器。​

《我們擁有心理治療一百年了,但世界變得更糟》作者James Hillman就提出質疑,為什麼心理治療——尤其是作為一種具有批判性和解放性的實踐,而非純然是一種論述——至今始終沒有為邁向人性化的社會改革乃至社會行動帶來顯著的推動力,甚至往往會變成一股持續鞏固著保守意識形態的維穩力量?​治療究竟支持的是受到壓迫的邊緣族群,或其實反而是在幫助壓迫人的權力結構消滅麻煩? 

此時令人不禁思考,作為一位治療師的倫理,應該是致力於創建一個沒有人需要治療的良善世界,還是鞏固這個需要治療師存在的扭曲惡土?我想,這是始終辯證不休的命題,也是所有治療師只要一日身為醫者,就需要反覆思索、扛在肩上的責任。也許下面這一段話,可以是治療師社群中,彼此對彼此的提醒與勉勵。​ 

 

「治療的目標,永遠不該是幫助人們適應壓迫。」——卡門庫爾
”The goal of therapy should never be to help people adjust to oppression.“——Carmen Cool


****************************

這段文值得深思。


長期我接觸特殊生,不論是輔導漢昇讓他與世界「聯繫」而成為這之間的「翻譯官」?

抑或是我自己可能就是沒有被診斷出來,很臨界的星星人,只是因為在地球生活久了

「刺激」夠多而看起來像地球人一樣「正常」?


但事實上卻都是以一個「正常」地球人的心理治療模式在對待外星人,從地球人看起來是對的,為我們好的,但事實上是真的正確?正常?最好?

殊不知是不是壓抑著不正常舉措而適應地球環境?

答案,未可知?

因為好像從來沒有一種真正的評量/檢測/數據能夠說明/證明這些目前的方式是真實的結果?


另外,值得檢討的是,所謂「正常」是甚麼呢?

概約可以說大多數人遵從的條款稱之為正常,少數,就是不正常?

星星人在地球上要遵守的便是地球人的溝通模式與生活習慣,所以,差異大的部分必須被調整為「地球人的正常」,那並非是星星人的正常。


那,要讓星星人「知道也瞭解」這層,可能就得先用星星語跟他們溝通了(笑)!

用「星星眼睛」看世界,用「星星語」溝通,讓星星人屈於地球人的「正常」,執著的到底是誰的正常呢??



2022-06-03

自閉兒多見於男生?也許只因我們不懂自閉女孩的「偽裝術」

 


自閉兒多見於男生?也許只因我們不懂自閉女孩的「偽裝術」

坊間都說男孩子有自閉症的機會比女生多幾倍,因為根據過去的研究,自閉兒的男女比例為4:1。但大家有沒有想過,這可能是與自閉症女孩的偽裝術有關?

美國戴維斯加州大學 2020 年的一個研究指出,自閉症人士的嚴重程度會因應性別及年齡而有所變化,當中女性的自閉症特徵會隨成長而「減少」。這聽起來是件好事,研究員卻表示,這可能只是女孩子「偽裝」的能力較高。她們似乎比男生更懂得利用觀察及認知能力去學習社交場景,將自己的自閉症特徵隱藏起來。

事實上,自閉症女性不只「偽裝」的能力較高,有些女孩更有著和一般自閉兒不一樣的特質,使她們難以被發現!

例如我們通常認為自閉兒的語言能力一般,像過去有研究發現自閉兒會較少使用與認知過程(cognitive process)有關的詞彙,從而推測出他們將會面對的社交挑戰。縱使研究對象多是男生,大家都會認為這種特質也同時適用於自閉症女孩。

不過,美國費城兒童醫院2019年的一項研究就嘗試用講故事的方式,了解自閉兒的男女之別。研究發現,即使自閉程度相當,自閉症女孩仍會比自閉症男孩運用更多與認知過程有關的詞彙,例如是「想(think)」或者「知道(know)」等,使用數量更和普通女孩相若。這代表自閉症女孩子跟普通女孩乍看之下,難以辨識。

換言之,即使同樣患有自閉症,女孩和男孩的自閉特質可以很不同,甚至讓許多擁有自閉特質的女孩在年幼的時候無法輕易被辨識出來,長大後她們又已經學會了「偽裝」。有學者更指出,過去參與自閉症研究的研究對象中,男性為女性的三至六倍,反映出我們對自閉症女孩的理解還遠遠不足夠。

如果說自閉兒在社會上常被忽略,那麼自閉症女孩的需要恐怕就更難被看見……也許她們的數目比我們想像的還要多!

🔸 自閉症譜系障礙需要由臨床心理學家或精神科醫生等專業人士做評估和診斷,大家如果有懷疑,記得盡早求助呀!

#認識自閉兒 #關顧自閉症 #POPAx賽馬會喜伴同行 #不一樣都一樣 #家有自閉兒 #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 #賽馬會喜伴同行計劃
======
想了解自閉特色人士的世界或學習訓練工具,可參加以下網上學習平台的免費課程: www.asdsupport.org.hk
======
資料來源

1️⃣ Einat Waizbard-Bartov, Emilio Ferrer, Gregory S. Young, Brianna Heath, Sally Rogers, Christine Wu Nordahl, Marjorie Solomon, David G. Amaral. Trajectories of Autism Symptom Severity Change During Early Childhood. Journal of Autism and Developmental Disorders, 2020; DOI: 10.1007/s10803-020-04526-z

2️⃣ Jaclin Boorse, Meredith Cola, Samantha Plate, Lisa Yankowitz, Juhi Pandey, Robert T. Schultz, Julia Parish-Morris. Linguistic markers of autism in girls: evidence of a 'blended phenotype' during storytelling. Molecular Autism, 2019; 10 (1) DOI: 10.1186/s13229-019-0268-2

自閉症患者幾乎都是男性??主流印象可能讓未獲診斷的女性自我傷害

 

般認為,男性比女性容易患自閉症,媒體描繪的自閉症患者也幾乎清一色是男性,例如電影《雨人》裡的雷蒙(Raymond)。然而,英國首屈一指的神經學家哈佩近日指出,「自閉症男多於女」的主流印象,加上女性較擅長隱藏自閉症特徵,導致英國可能有20萬自閉症女性未獲得診斷,這對她們的心理健康恐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甚至可能導致這些女性自殘或罹患厭食症。

英國自閉症女性的人數被低估

英國國家健保局(NHS)預估,全英國的自閉症患者約為70萬人,男女比例為10:1,但倫敦國王學院(King’s College London)社會、遺傳暨發展精神病學中心(Social, Genetic & Developmental Psychiatry Centre)哈佩教授(Francesca Happé)拿到50萬英鎊(約新台幣1950萬元)的研究補助,調查自閉症類群障礙(ASD)的性別差異,她指出英國自閉症女性的人數被低估了。
由於先前的研究認為自閉症患者大多為男性,因此相關研究團隊往往只找男性受試者,接受自閉症大腦造影研究的受試者男女比例為8:1。近年越來越多證據顯示,自閉症女性人數遠遠被低估了。近來研究透過積極篩檢的方式,發現自閉症患者的男女比例為3:1,根據這個比例,英國自閉症女性人數達到20萬人左右。哈佩教授指出,如果自閉症診斷過程能為女性量身打造,那麼自閉症患者的男女比例很可能是2:1。

哈佩教授說:「這表示我們從研究中獲得的自閉症知識其實只跟自閉症男性患者有關……我們忽略了自閉症的婦女與女孩,我認為這個問題是真正的性別平等議題,我認為我們也遺漏了許多自閉症女性,也做出錯誤的診斷。」

女性往往比較善於隱藏自己的自閉症特徵

她說女性往往比較善於隱藏自己的自閉症特徵:「她們可能會選定班上或職場某位受歡迎的女性加以研究,並模仿她們。」此外,由於普遍認為男性較可能罹患自閉症,因此如果女性有社交問題或溝通問題,父母、教師、臨床醫師比較不會認為她們可能是有自閉症。
許多自閉症患者還會受到心理健康問題所苦,包括焦慮、沮喪、自我傷害,去年英國醫學期刊《分子自閉症》(Molecular Autism)一項研究找了60位因為厭食症而住院治療的女性加以調查,結果發現其中23%符合自閉症的診斷標準,但這個研究結果需要更多證據,以判斷符合自閉症標準的厭食症女性是否先出現溝通障礙與社交障礙,才出現飲食失調症(eating disorder)。哈佩教授說:「如果臨床醫師看到飲食失調症的情況,卻沒想到自閉症,那他們的診斷就停在這裡了。」

去年一項研究找了60位因為厭食症而住院治療的女性加以調查,結果發現其中23%符合自閉症的診斷標準(取自Pixabay)
英國安格里亞魯斯金大學(Anglia Ruskin University)的自閉症研究學者貝爾徹(Hannah Belcher)說,她長大成人之後才被診斷出有自閉症。她透露自己從小就很焦慮,所以14歲就不再上學。

貝爾徹說:「直到我23歲,我去找藝術治療師,對方表示我可能患有自閉症。我敢說如果我早點被診斷出有自閉症,兒時的我在焦慮時會獲得更多的支持,承受的心理健康問題也會比較少。」

英國全國自閉症協會自閉症中心(National Autistic Society’s Centre for Autism)主任波維(Carol Povey)說,過去幾年,人們越來越意識到英國自閉症女性的人數被低估了,因此轉診到自閉症診斷中心的女性人數也穩定增加。波維說:「問題在於專家往往無法理解自閉症在女性身上展現的方式會不同,許多自閉症女性終其一生都沒受到診斷,也不理解自覺與別人不同的原因。」


心理學家Tania Marshalls整理自閉症女孩特質

 

心理學家Tania Marshalls整理自閉症女孩特質:


........................................


1. 表現出高於平均的天才智力,某些方面的學習障礙,超強的長期記憶力
2. 非常專注工作、過度工作,感受到很多壓力
3. 被要求一次性處理多項事情時產生挫敗感
4. 笨手笨腳,平衡感差
5. 難以入眠,晚上喜歡醒著做創造性活動
6. 喜歡學習、堅強的意志力、完美主義者
7. 喜歡遵守特定生活規律,喜歡事情一成不變
8. 學習上時常輟學,反覆開始/結束課程
9. 有無法保持長期工作的經歷
10. 在外界與家裡表現得不像同一個人
11. 可能有退回黑暗、私人、獨處安靜空間的需要
12. 有幽默感
13. 有反覆性強內省焦慮、關注細節
14. 時常伴有負面的強迫性思考,不可變通的非黑即白思考方式
15. 她們長期不間斷處於焦慮狀態,時不時進入抑鬱狀態,調節情感或壓力有困難。
16. 可能發展出有障礙的心理保護模式,例如自大、自戀
17. 擁有節奏、語調不尋常的聲音,說話太大聲或太輕柔,卻不能意識到
18. 傾向安靜、一個人的生活,與自然動物相處,易受禪宗佛教吸引
19. 社交導致的疲乏,導致他們有時候會缺席
20. 社交讓她們筋疲力盡,有社交宿醉,在社交場合很容易超載迴避
21. 無法應對衝突、爭吵、被吼、打架,對以上情節非常敏感,不想牽連其中
22. 難以為自己辯護、需求幫助、建立界限
23. 可能覺得社交場合無聊,更喜歡與事物相處
24. 時常斷絕與他人的聯繫,比起小組交流,更喜歡一對一交流(且表現更好),在大型社交場合感到困惑、壓力和焦慮
25. 撒謊讓她們不舒服
26. 喜歡討論她們感興趣、有熱情的話題,不喜歡膚淺無深度的八卦閒聊
27. 通常有被霸凌、取笑的經驗,或者就是無法合群
28. 格格不入的奇特份子,看起來古怪、孤僻、獨特
29. 會為融入團體而努力,透過複製、模仿他人,如此得以合群
30. 通常看起來比實際年齡小
31. 難以發現他人的意圖
32. 從字面上理解意思
33. 社交上表現得天真,相信別人告訴她們的話
34. 更在意這個人本身,而不是以對方年齡性別判定人
35. 其中一部份人難以談論自己的感受
36. 說話和想法時常冒犯他人,指出他人錯誤,提供過多的細節,問令人難堪的問題
37. 她們的情緒表達可能太誠實不懂掩藏
38. 高度敏感,無法看新聞、報紙或聽收音機、看暴力節目、恐怖電影、傷害動物
39. 感官過敏,含聽覺、視覺、味覺、觸覺、嗅覺、運動平衡,直覺上也高度敏感,無法忍受疼痛、噪音、某些質感的衣服、肢體碰觸。
40. 穿著與同年齡人不同,穿得古怪或只考慮舒適。
41. 當無法忍受某些感官知覺時,出現退縮和隔離自己的現象
42. 感知能力很好,享受生活中幽微的事情:味道、氣息、聲音、藝術作品、音樂
43. 對藥物過敏,比普通人對這些物質有更強烈的反應,並且迴避;對食物也容易過敏
44. 情感上,這些女性的感受會比較深,其他人的心情會感染她們,特別是她們身邊的人非常負能量,她們個人也會被影響
45. 太敏感、同理心過度
46. 她們對情感痛楚十分敏感,會被電影、藝術作品、音樂深深觸動
47. 強烈的第六感,通靈能力及共感能力,能夠直接感受到別人的感受及某些事情,但不能解釋為什麼她們知道。缺乏認知同理,但有遠比認知同理更奏效的「共感」。認知同理是覺察他人意圖和想法,共感則是感同身受和感知他人情緒的能力。有一種刻板印象,認為自閉症患者無法同理,無法為他人著想、感同身受,但根據Tania Marshalls這位權威專家和心理學家的研究,高功能自閉症的女性不是這樣的,高功能自閉症女性實際上可以極具同理心。
48. 她們非常內省,有很高的自我覺察能力,很多女性花費多年試圖了解自己,閱讀自助書籍和心理學書籍,可能很多哭泣,看過很多心理醫生,很多焦慮,時不時抑鬱。試圖了解自己和找到答案,為何自己如此不同。
49. 她們對正義、環保、民主、動物保護等議題敏感,真心喜歡為社會邊緣人爭取權益
50. 天生的領袖、獨立、意志堅定、決斷競爭心強,具有社會正義感、很有創造力
51. 對批評過於敏感,也許不會有很強的自我認同和自尊心。
52. 很較真

2022-06-01

111-06-01 回到翱翔的天空


 
從小到大
💕小學:六年全勤,唯一一次生病也要抱病趕在第一節課到😔
💕國中:三年全勤,不需要人家叫就自己起床,連遲到都沒有,有一次還對賴床的哥哥「視若無睹」的自己出門了😂
💕高職:三年「算」全勤,只因比賽事務公假一日💕
💕大學:大一因為國際賽休息一個月衝刺+出國
💕碩班:還是畢業典禮之後,確診COVID-19在5/24-5/31休息八天,「居然」成為這輩子最長⋯⋯⋯的假期😅

今天一早,已經收拾好自己的房間,又出門去實驗室了⋯
幾日陰雨綿綿,再度露出睽違已久的藍天陽光,你已展翅回到屬於你的天空💕

#星星天使早八到晚十都不在家
#高職以後連寒暑假都沒有了
#高二進入技藝競賽就沒有了週休
#為了鍛鍊體力的長跑只有生病和颱風天才中斷
#大學補課追進度能塞能讀就不放過
#碩班進入白熱化階段假日一併栽進去
#大學A級成績畢業碩班就說一定要拚到GPA3.5以上
#我真的很好奇電子腦袋運轉都不會覺得要燒掉嗎?
#以前是我給你擁抱給予你挑戰的勇氣現在是你的努力不放棄給予我強大正向的力量

2022-05-24

111-05-25 選擇障礙的派


 
我:今天買了派喔!來吃ㄟ
女鵝:哇⋯為什麼這麼多種?那我怎麼選?😅
我:妳有選擇障礙嗎?😂
女鵝:我有啊!這可怎麼辦?為什麼不買全部一樣?
我:喔⋯因為妳媽有選擇障礙,無法決定,所以每種挑一個😂
女鵝:妳把問題留給我,那我咋辦啊?😅
我:那妳就隨便吃一個吧!如果好吃就下次再買!
女鵝:那選到不好吃的呢?😳
我:那更簡單,因為下一個口味不一樣就不會不好吃了!😁
女鵝⋯⋯⋯😳

2022-05-21

111-05-22 星星王子榮堅的畢業音樂會



 
非常感動的「星星」鋼琴演奏會
話說當初我們同是「星媽」而結識
後來不多久榮堅要考技專院校的樂器演湊
但主辦學校中O大學的考場人員卻說因為沒有人要考該樂器
要家長自己雇用搬家公司搬馬林巴木琴
明明一般大學都有提供
特殊生應考卻要家長自備
我知道這消息之後
整把火🔥都上來了(炸毛😅)
由於考場在台北市,因此我請人「轉達」給教育局曾局長代為幫忙瞭解一下
然後「附帶告訴」他們一點:
我們聯盟第二屆剛好由我主辦教育部有約的座談會將要舉行
我可會是「好好的」準備相關抗議提案準備一狀告上教育部
(私下還拜託前國教署長吳清山署長看能否幫忙協助)

還好,不多久,馬上傳來好消息!
全都解決了,榮堅也考上他喜愛的校系👍👍👍

四年好快!中間媽媽還擔心榮堅的英文⋯⋯
「星媽」啊!我們永遠都是同樣的心情
我能做的就是為妳打氣
分享我能幫忙的資源訊息
動用我能動用的支援外力(惡勢力😂)

今天
還好我還能到場為榮堅和媽媽加油打氣💪💪💪
美好的回憶又一一想起
最後榮堅在舞台上的致謝詞我聽著聽著他的呼吸
我的眼淚就想掉下來
多麼棒的孩子,多麼棒的媽媽,多麼棒的畢業表演!
從他的琴音中我聽到澎湃的星星心情,很感動很感動~
更謝謝媽咪居然給我一個大擁抱
我很開心可以到場為妳們增添一點光彩與掌聲~~
最棒的是,還拿到了榮堅的親筆簽名喔!!💕💕💕

(非賣品!😘😘😘準備增值)

2022-05-20

111-05-21 再次起飛


每一次你的「敬禮」
都是再一次的起飛!

學業即將完成
電子工程系碩班畢業典禮!!
國際賽說明座談會暨記者會現場
自由時報記者採訪~~
經過豬頭錯過的技優保送台科不分系
再次以技優甄審管道第一名
錄取台灣科技大學電子工程系!!!
茂璋老師嘔心瀝血的提攜
登上國際賽舞台的前哨戰!!!
懷生國中畢業
松山工農順利錄取報到!!!








111-05-21 身障議題線上首度「相見歡」


 
特教議題初次線上相見歡,我發現這些折翼天使實在是太厲害了~~
生命自會找出路,雖然命運給予我們很大的磨難與挫折
但是光芒卻會因為彼此琢磨,敲擊,切磋而更加強大!!更加閃亮!!!

#生命因有裂縫才能透進陽光
#若對生命有所追求就別想走平坦的路

111-05-21 第一枚黃金聖鬥士


 
我家的第一枚「黃金聖鬥士」的畢業典禮💕
.
很久以前從來沒曾想
慢慢小烏龜的傳說後來會變成太空火箭龜 🚀😉
二年前教授講了碩班可不是大學部修修學分就好
漢昇說:「我決定要唸!」
就算只有1%可能性,你也要試試看!

然後
經過第一次失敗、第二年捲土重來⋯
在台聯大碩班招生考完之後三個學校兩個備取
最後還是考回來台科大電子工程系
(後來九月才收到交通陽明光電錄取😅)
花了二個月的時間找了近十位教授
全部都靠他自己去跟教授約時間面談
去尋找他未來碩班的「興趣志向」
說實在的,媽媽我已經連啦啦隊都不知道從哪裡當起了😂
我只知道他拼命衝上GPA3.5
在上一個學年畢業了兩位學長
這學期退了兩個同學
實驗室裡的同儕寥寥可數
我突然發現他挑的這一門大數據是這麼艱澀困難的路途😅😱😳
別人一跨就過去的關卡
漢昇從小就得準備很久很久、跑很多次、摔很多次,然後才能用力「成功」跨過去!

對於一個沒有加分的星星 🌟天使
雙修了國立台灣科技大學電子工程系碩班附修教育學程
接了教授課堂小助教外加計劃案的小助手
未來「天真的他」還得學習使用專業能力轉換為求職能力
我滿懷感恩,謝謝一路上所有牽成的貴人!
謝謝所有的師長給予肯定的期望😍
讓漢昇不斷地有勇氣努力往前跑(跑步)

雖然,後面還有論文還有教育學程學分待衝破!
漢昇說失敗並不是跌倒而是從來不敢奔跑
謝謝你自小從沒有放棄過努力突破自己🏃‍♀️

#沒有加分的星星天使
#國立台灣科技大學電子工程系碩班附修教育學程
#碩班畢業服先穿後續仍須努力飛越過關
#教授課堂小助教外加計劃案的小助手
#學習使用專業能力轉換為求職能力
#謝謝一路上所有牽成的貴人

2022-04-08

111-04-08 生命鬥士 - 盧璽文中正紀念堂畫展

 
特殊生活出生命的色彩與樂章
盧璽文畫展-台中劉麗卿姐妹
又是一個令人感動的故事
在眾多紛擾的世界
這股清流一直是心中的養份來源

  生命的鬥士-盧璽文,他的媽媽劉麗卿姊妹與我相識在第二屆,同是特殊生的媽媽,我們相憐相惜互相打氣,看到孩子揮灑他的生命力,本就對畫作多感的我,從畫中看到每一筆的韌性,每一點的艱難,可以想見不僅是唐寶寶,還是雙眼都有白內障,心臟一出生就有兩個洞,手腳個合併著不同的扭曲障礙,口語因為大舌症而有障礙,最近更併發癲癇,因為用藥而產生更多的障礙,又多了生理性「遺忘」……就是我也無法想像他們是怎麼走過來的……上天何其殘忍……

無法想像,如果畫不出直線的手,卻能把劍畫得這麼有力,眼睛的視力不足,卻能彩繪出鏗鏘動感的將帥!!

人物的立體與肌肉一向是最難表現,關公的威武與姿態,赤兔馬腿上的肌肉張力,色彩運用強烈盡展,強盛奔騰躍然畫布!!

這樣的一隻貓,點點線線這麼多這麼多,一般人早就畫到抓狂又抓狂,對於璽文又是多大的挑戰?一幅畫作需要多長時間完成?每一點每一線,就如璽文的音樂演奏,流露出撼人心弦的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