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6-26

《台灣教育翻轉思考之三》搶救大學生,請拿起手術刀


    《台灣教育翻轉思考之三》搶救大學生,請拿起手術刀
    作者:范籌


    今天的台灣,什麼都已經超載,人口超載了(儘管有少子化的問題)、政府公務體系超載了、財政超載了、人民心理的期望也超載了。關於這種全面超載的現象,作者在《與中國無關》一書中做了詳細的分析,此文無法盡言。此處僅以教育為討論範圍,說明超載的可怕性,以及治療教育超載所需要的手術。


    教改—不成樣子的聖誕樹


    台灣當年的教改,就像一株剛買來的聖誕樹,誰看到了都想掛個自己喜歡的鈴鐺上去,20年下來,這株聖誕樹已經駁雜的不成樣子了。當時社會各界初嚐解嚴滋味,人人都想發揮意志力和創造力,人人都是善意,沒有人出於惡意,縱使在過程中有霸,那也是善霸而非惡霸。然而,烏合的善意卻可能帶來意料之外的惡果,整個社會也只能概括承受。現在追究歷史功過,既無可能,也沒必要,不如大家放下屠刀,聚焦於解決問題。


    12年國教—典型的「加法」後果


    說到底,這就是一場「精英掛帥」和「平民機會」路線的鬥爭。社會上明明存在兩種價值、兩種需求,偏偏有人堅持把它們「一鍋煮」,想設計一個兼顧的「最優方案」出來。在這兩面兼顧的目標之下,必然出現「聖誕樹現象」,人人在自己的價值觀或利益考量下做加法,你一個鈴鐺我一個鈴鐺之後,美意變成了四不像,制度變成了拼裝車。


    一直掛鈴鐺做加法,最終結果一定是矛盾百出。例如,會考結果不採「計分」而採「區段」,但最後又用「總分制」來決定分發;前者是「不排序」的精神,而後者是「排序」的精神,二者相混,在本質上就是矛盾的事,有如在追求一個「圓形的方形」,後果可想而知。再如,允許填寫志願,精神上就是「尊重個人選擇」,然而又加上一個「人要有自知之明」的「懲罰扣分制」,這等於是一種「射不中要賠」的飛鏢遊戲,若放到遊樂場裡,不被人罵攤主神經病才怪。


    而今解決之道,只有做減法;若再繼續做加法,以為再加幾個鈴鐺上去,聖誕樹就會由醜變美,那只會讓社會輿論爆炸。要做減法,腦袋想通了、放下面子就不難。原則很簡單:不要把矛盾的需求放在同一階段上。社會上既然具有「精英掛帥」和「平民機會」這兩種根深蒂固的矛盾價值觀,階段分開就是了。


    公立學校不分明星或技職,豐富其特招內容,一律強制開放50%名額供特招,不服的學校,取消公立補助。先辦特招,後辦會考,取消單科掛帥制(如作文),擇校志願的填寫,取消懲罰扣分制。由於是先特招且名額高達50%,攀不上建中北一女,家長學生只能摸摸鼻子走會考。沒有了志願懲罰,排不上優選志願者也只能摸摸鼻子。私立高中若要100%特招,那也隨它去,招不滿,不給分發,後果自負。


    那麼,打破明星學校、人人就近入學的平民理念呢?如果政府有一步到位的膽量,那就幹吧。但從台灣政府系統過去政績來看,配套措施一定搞得七零八落,政府任何冒然之舉,還得先掂掂自己的份量。


    只有先進國家高中程度的大學生,我們要怎麼辦?


    這又是教改20年猛做加法的後果:人人上大學、改個名字就上陣的「大學」遍地開花,導致教育資源攤薄,學無專長、高不成低不就的大學生滿大街跑。社會要怎麼辦?國家怎樣做才對得起這些被「請君入甕」的青年人?


    台灣社會恐怕已經湧進近百萬名這樣的大學生,接下來5年,還有近百萬名要踏入職場。把問題再問得狠一點:這些位數可能佔到90%,有待提升就業力、生命力的大學生,若要挽救他們,需要的是內科調理,還是外科手術?


    內科調理費時費力,一顆顆天真無邪、常識似通非通、閱讀力、表達力、專業力三缺的腦袋,得要調理到何年何月?把話說到頭,他們過去10年所受的教育,不就是內科調理嗎?十年都調不出來,何以再多調幾年就調得出來?


    那麼剩下的就只有外科手術了。如果社會不忍心對他們動外科手術,那就等於鐵了心害他們一輩子,同時也害了國家接下來的競爭力。


    什麼樣的外科手術?其實沒那麼可怕,而且我打賭大學生們會爭先恐後的奔向手術台,會害怕的只有他們的父母和老師們。手術很簡單,那就是:在畢業之前,必須出國打工兩年,否則不發畢業文憑



    別看錯了,是出國「打工」,不是「實習」,不是「體驗」,更不是「遊學」。打什麼工?坦白講,無所謂。有能力的去給人家寫電腦程式、做設計助理,有興趣的到星巴克泡咖啡,沒能力的去做體力活。這兩年時光不是為了賺錢,而是讓世界來教育我們自己教育不好的青年,讓世界來幫助他們「轉大人」,鍛鍊他們在自力更生下的自信心與榮譽感。兩年下來,他們世界觀有了,自力更生的信心有了,(各種)外語進步了。願意在國外留下來的,就留下來,願意回國的,就回國。


    百萬青年百萬工


    台灣每年在校大學生超過100萬,畢業生22萬,世界各國哪有那麼多工作給他們打?這也只是一件事在人為的事,外交部在世界各國有那麼多的駐外點,坦白講也沒啥外交可做,不如用來接洽各國的打工機會,我們還有經濟部駐外單位,還有僑委會駐外人員……泱泱中華民國官僚體制完備,不用白不用。培養一個「百萬青年百萬工」的大型計劃,若由政府出面包裝推動,在充沛的公務員資源下,必然事半功倍。這是常年臃腫的公務體系的難得一次報國機會。


    另外還有一些值得質疑的問題,其實也只要拿出企業經營的精神,都不難辦。例如,各個國家都有青年就業問題,為何要接受你台灣的青年前來搶占工作機會?其實,這只是一個條件交換的問題。台灣青年外出打工,並不是台灣沒工可打,單單南部的農業,常年性的缺工就在10萬人以上,而且待遇可達30K以上,更不用說全台灣那些苦於找不到工人的勞動力行業。這些台灣青年認為不值得做的工作機會,完全可以開放給其他國家的青年,作為國與國的交換條件。


    或曰,那台灣青年在台灣打工不就得了,何須外出?這裡不得不提一個古人的智慧,那就是「易子而教」,自己的兒子通常自己管不好,那就和外人交換來管教,不傷感情還有效。換個文化、換個環境,青年都會快速成熟、快速學習,這對雙方的青年都有利。


    再來還有一個問題,那就是一般台灣大學生沒有能力負擔出國的費用。這問題更簡單了。台灣不是正面臨國營企業減肥、年金改革、退休金改革嗎?其實,超過一半的軍公教「大人」們心裡已經願意接受改革,只是心理上還找不到平衡點。那好,我們就提供一個絕對神聖的理由:為了下一代的世界競爭力,我們每年從國營預算、人事費用、年金、退休金中節約出300億台幣,專款專用,補貼大學生出國打工的先期費用。以每人補貼5000美元計算,這樣一年就可送出20萬大學生出國打工,十年就是200萬大學生。如此,十年之後,台灣整個社會的世界競爭力將脫胎換骨,又是好漢一條。


    計劃中必須包含一個嚴格規定,那就是打工目的地必須包含世界五大洲、100個以上的國家。學生們抽籤,抽到哪個國家就得去哪個國家打工,但允許私下交換。這樣,十年之後,台灣將成為世界上最國際化的國家。若問,如果抽到非洲坦桑尼亞不想去怎麼辦?對不起,這就像當兵抽到陸戰隊,不由得你不去,除非你放棄大學文憑。


    技術性的問題,都可以解決,剩下的就只有父母和老師們的擔心了。這點,只能曉以大義了。出國磨練兩年自立更生的能力,只有好處沒有壞處,危險性不見得就大過攀登南湖大山。何況,國家可以提供基本的醫療保險。家境優渥的父母,願意在兒子打工地買一處豪宅「伴工」,天天送便當,那也是他的自由。


    台灣僅剩的主要資源是人力,也就是手腳和腦袋。其他的天然資源,如什麼樟腦、蔗糖、紅檜、金砂、煤礦,當年都已經被人奪走。今天台灣的地底已經挖不出東西,能種東西的地面也很有限,唯一能讓這個島生存發展的,就是青年的手腳和腦袋。



    台灣可以繼續騙自己,繼續相信台灣還有能力對青年做「內科調理」,繼續做加法,浪費大筆鈔票在那些無用的、蜻蜓點水式的「大學生輔導」上。台灣也可以像個漢子,以十年為期做減法,一方面將80%的「大學」改制成為技職專所,一方面送出百萬青年至世界磨練。一進一出,十年後的台灣可以昂首闊步於世界。


    抉擇,是今天台灣「大人」的。大人若不知悔改,青年人可以自己行動,拿起背包到世界打工磨練去,誰怕誰呢?
    談遍各階層,大家都有一個共識,台灣再不翻轉就沒救了。各方人士,都在憂心忡忡的疾呼變革,政治上的、經濟上的、文化上的、教育上的。每個陣營,都在推銷自己的看法,指責他人的不是。然而,很少人正視一個冷酷的事實,那就是,台灣已經超載了,若不先進行手術式的卸載,也就是先做「減法」,台灣的回旋餘地將越來越小,就如小籠子裡的困獸,任何掙扎都只會傷到自己。

12年國教 李家同批「胡鬧一場」

    不能同意的更多了!



    清大榮譽講座教授李家同昨(25日)日砲轟十二年國教根本是「胡鬧」一場...
    news.ltn.com.tw
    2014-06-26  02:01
    〔記者洪美秀/新竹報導〕清大榮譽講座教授李家同昨(25日)日砲轟十二年國教根本是「胡鬧」一場,呼籲教育主管單位勇於認錯,他說,十二年國教強調的免試及就近入學和適性養才全部自相矛盾,一樣也沒做到,不僅未減緩學生升學壓力,反造成學生階級標籤化,他大膽預言,這樣下去,「未來台灣學生的競爭力一定越來越弱!」
    • 李家同質疑教育部,想要菁英教育又想弄齊頭式教育,這顯然是兩條平行線。(記者洪美秀攝) 李家同質疑教育部,想要菁英教育又想弄齊頭式教育,這顯然是兩條平行線。(記者洪美秀攝)
    十二年國教國中會考第一次免試入學放榜與報到昨天結束,教育部官員得意全國報到率平均有7成5時,長期關注台灣教育與弱勢學童的李家同,不客氣抨轟教育部官員根本是「腦殘」,把學生標籤化,還增加升學壓力,若在過去,早該打八十大板,他呼籲教育官員承認錯誤,恢復過去的制度。
    李家同分析,教育部標榜十二年國教免試入學,但真的有嗎?國中會考仍是集體考試,反觀過去的教育體制真的有「免試」,學生可用在校的學習整體表現,先免試進高中職。免試成為口號後,又再將學生分等級,古時候有九品階級,現在國中生是七品標示,學生被分等級,導致中間段學生根本不用努力,學生很易變成「一般般」。
    再來,就近入學也是口號,過去偏鄉學生或鄉鎮地區學生多選擇就近學校念書,但現在卻因志願序的排列,學生被迫要到離家較遠的區域就學,這是哪門子的「就近入學」?
    接著「適性養才」,過去的教育體制著重技職發展,不想鑽研書本的學生選擇技職學校,就是在養才,但現在學生被迫填志願序,哪來適性養才?
    教育部官員想打破明星學校迷思,但這是「他們」的想法,搞出五花八門的志願序,結果適得其反,而為了挽救明星學校又搞出「特招」名目,結果「特招」變怪物,參加特招學生可以不用管有無當志工、有無社團服務學習,有無均衡發展,教育部強調的五育並重都被「特招」拋在腦後,目的只為明星學校開方便門。
    李家同質疑教育部,想要菁英教育又想弄齊頭式教育,這顯然是兩條平行線,如今搞得有菁英學生填五十個志願序卻都沒學校念,只能參加「特招」拚個你死我活,接著再被二免、甚至三免蹂躪,「我們的學生競爭力,是被教育官員抹殺掉的!」
    李家同說,他長期推動偏鄉地區的補救教學工作,偏鄉孩子不用管數學好不好,只想快不快樂,但長大後,競爭力比別人弱;現在教育部官員標榜的十二年國教正在抹殺學生的競爭力,他呼籲教育當局「不要鬧了」!趕快承認錯誤,恢復過去多數人都接受的制度。
    李家同不諱言支持明星學校的存在,因為人本來就不同,有學生可以學得難些,為何學校不提供學習的管道與資源?就像不是每個人都是愛因斯坦,但必須有教愛因斯坦的學校在。

2014-06-25

翻轉吧台灣教育! 大學畢業生還沒有「吃飯技能」?


    ▲傳統「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還適用於現在社會嗎?(圖/本報資料照)   
    文‧范疇‧企業戰略顧問公司負責人
    教育是用來幹什麼的?走遍地球,萬變不離其宗的,可以凝結為兩個思路。其一,教育是用來訓練人的生存能力的,其二,教育是用來挖掘人這種生物的潛力的。前者,著重的是受教群體的技能,或曰競爭力,後者,著重的是每一個個人的自我實現,或曰人生幸福。
    非常不幸的,後者的實現,有賴於前者的成就。用世俗語言說,就是「XX不能當飯吃」,這個「XX」,你可以套進「自由」、「民主」或者一些其他崇高的字眼。但也非常弔詭的,以前不能當飯吃的某些東西,在人類經濟變化了之後,竟然變成可以當飯吃,例如,「遊戲」這個東東。老一代視遊戲為荒廢,但新一代人視遊戲為一個可以用來吃飯的產業;其他如「娛樂」、「設計」、「廣告」、「公關」等等都是。
    總歸來講,「吃飯」和「活出精彩」兩件事,需要一種先後的順序和有機的比例,社會才會達到幸福。次序弄顛倒了,人不會幸福;比例失調了,人也不會幸福。
    大哉問:台灣在這兩件事上的次序排對了嗎?比例合理嗎?
    答案只能是否定的,否則不會有22K的話題,也不會有「小確幸」這種概念的浮出。
    那麼,我們就來談談台灣教育中的次序和比例問題。
    ● 22歲以前不需要吃飯技能?
    今天的台灣,一個人可以從幼稚園到大學畢業,完全碰不到「吃飯技能」這檔事。問題是,新一代的台灣人每一個人都可以讀大學,邏輯告訴我們,未來幾乎100%的台灣人,22歲以前都沒有吃飯技能。與此同時,世界上的先進國家早已在10年前就進入「學用合一」的潮流,20歲、18歲、15歲、甚至12歲創業的案例不斷蹦出。可以斷言的是,以台灣當下的官方教育體制,10年之後台灣在世界上的「吃飯技能」排序,當落入「地球放牛班」行列。
    極小一部份台灣人不會受到大影響,那是老爸老媽很有錢的人,他們老早把兒女的房子、聘金、孫輩的出國教育費準備好了。IQ 很高的人,也還好辦,他們憑著高智商,22歲以後再追世界,也還能混日子,例如去替那些IQ比他們低很多的外國人做下屬。
    我們關心的是90%的台灣人,如果他們不行,即使10%的「高等台灣人」還能夠嵌入世界潮流,也不過就是那10%的個人造化,而不是台灣整體的提升。
    為什麼台灣的教育會落入「22歲以前不需要吃飯技能」的理念?這有幾方面的原因。首先,台灣曾經窮過12歲就必須幫忙養豬,18歲就必須進廠做工,因此大人們說,不行再苦自己的孩子了,必須讓他們無憂無慮的念完大學。
    其二,這是一個「精英誤國」的案例。台灣的精英出國留學,但多半是短期幾年的蜻蜓點水,或只是關在象牙塔中努力,對其他文化的理念、社會經濟其實並無深入體會,然而雖然沒有真正吃過豬肉,但究竟看過豬走路,因而回台灣後很自然就成了意見領袖或位居高位。套一句歷史學家的名言來說,「在瞎子的國度裡,獨眼龍就是國王」,獨眼龍看不到180度,因而容易形成偏見,推波助瀾了偏頗的政策。
    其三,當然就是父母腦中的「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中國價值觀;大學數量越多,升學補習班的數量越多。在教育這檔事上,台灣還很中國。
    結果就是,台灣的大學密度居世界之牛耳,有人說是148所,有人說是165所,單單這個確切數目搞不清的現象,就透露了大學如雨後春筍的事實。香港的大學數量是8所,照它的密度,台灣不應該超過25所;新加坡專校林立,但是正式的大學只有兩所,換算人口,台灣不應該超過10所。人口兩倍多的韓國則近似台灣,全國冠以「大學」名義的學校有370所,其中一半是私人辦學,屬於國家層級的有43所,然而,2011年李明博總統公開向全國宣示,大學數量太多已經削弱了韓國的競爭力。韓國教育部長也說,大學數量最好減少40%。
    真正的全科大學,台灣有個20家,足矣。30萬到40萬的頭腦可以在「不必擔心吃飯」的環境中天馬行空、放任奔馳,比例上對台灣夠了。此外,還有一個問題:如何提升這20家大學的世界競爭力?如今,台灣第一的台灣大學,世界排名在百名之外,亞洲排名也僅得14.
    ● 母雞加公雞,打通中央研究院
    在學術上,台灣其實有一個秘密武器,那就是由大陸1000萬平方公里格局帶來台灣的「中央研究院」。台灣才3.6萬平方公里、2300萬人,若就台灣論台灣,何苦去硬撐一個帝國格局的「中央」學術機構?面對吧!中央研究院已經日漸凋零,何苦把自己放在一個看到中國社會科學院就要淒然淚下的位置?
    但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中央研究院內依然藏有龍虎,足以傲視亞洲。只是這些龍虎都已落入平陽,壓抑度日。就像日本由當年的「脫亞入歐」轉為今日的「脫歐入亞」的覺醒一樣,中央研究院也應該有「脫中入台」的徹底覺醒才是。
    因此,中央研究院的學術資源,應該和台灣的20家全科大學資源打通,成為一個「母雞加公雞」的有機資源體系,如此一來,一個領先亞洲的大學體系指日可待。如何打通,這點讓學界、政界去辯論,但終歸不能又變成一個「上級領導下級」的結構,而必須類似一個互聯網互通有無的去中心化結構。
    ● 90%的台灣青年不讀大學,去哪裡?
    去一個比「讀大學」更美妙的世界!那就是一個「學用合一」的世界。
    世界已經實質翻轉,而台灣還把已經普遍的事實當作「前瞻」來看,永遠落後於世界好幾步。首先,技能學習以及創意突破,在先進世界裡老早已經「去中心化」,而融入了各種不同的機制和機構。雖然名義上還稱為「老師」、「學生」,但那只是語言的習慣趕不上現實,「老師」早已不是老師,「學生」也早已不是學生,「教室」早已不是教室。
    MOOC的「慕課」線上學習風潮來看,100萬人在時差、地差之下同學一門知識或技能,「教室」在哪裡?單一「學校」的「文憑」在哪裡?
    以中小學的翻轉教室(Flipped Classroom)來看,教室哲學已從「師道」轉為「生道」,塞知識已經變為自主找知識,眼耳掛帥已經變為手腳掛帥。
    以軟體程式技能而言,「編程」(Coding)的能力已經成為孩童的基本能力,就像加減乘除的基本能力一樣。10年之後,編程就是人類生活的基本工具箱,一個20歲而不會用編程解決問題的青年,就像一個不會釘釘子的男孩,或者一個分不清口紅和胭脂的女孩。
    台灣需要「大人之學」的學校,165間還不夠,500間還差不多,但那不是現在的「大學」,而是跟上世界「高新尖技能」的「專所」。稱為「專所」而不稱「專校」,因為那不是一個為了塞知識、拿文憑的地方,而是一個學用合一、效果可認證的地方。保留了20家真正的大學之後,其他「大學」都應該轉化為專所。
    什麼專所?啊,太多了。例如,機器人(Robotics)專所,3D印刷專所、汽車專所,APP專所,晶片設計專所,工業設計專所,混合媒體專所、廚藝專所,遊戲專所,甚至種種「奇才專所」,讓天賦異能的ADHD(注意力不集中症)或Asperger(亞斯伯格症)者徹底發揮所長……在具體實施上,專所完全可以和產業界以及創投基金結合。企業若願意,可以「前廠後所」;投資界若願意,可以從青年入所一開始就導引創業。所與所之間,可以依性質結盟,形成雲端的「技能交換、創意、創業雲」。
    ● 什麼人格,什麼潛力?別逗了
    18歲不「讀大學」進專所?這是不是違背了「培養完整人格」、「實現個人潛力」的教育原則?不好意思地說,這是古董級的價值觀。首先,培養完整人格的工作,應該在18歲以前就完成,今日台灣需要「大學教育」來完成青年的人格,其實是一種笑話。人格的完成教育年齡越小越好,台灣的教育單位把青年的人格教育都耽誤了,還辯稱「大學」也是人格教育的一部份,他好意思說,我都不好意思聽。
    再論「實現個人潛力」。每個人的潛力天賦,14、15歲時就已經可以展示無遺了。一個15歲青年,在某種教育體制下,若還看不出他的天賦潛力,那只能說這個教育體系是個悶罐,是個設計用來壓抑潛力的玩意,應該被打破。
    隨手舉例。試問大家,在你身邊,有多少青年的某項天賦,因為缺了某個單科(如國文、英文、數學)的天賦,經年累月的受到考試的折磨,導致了他的真正天賦不得發揮?請問,在台北萬華賣衣服的輟學青年中,有沒有數學好、邏輯好,原本16歲就可以設計出精彩APP,但因為國文、英文考試每次30分而徹底憎恨學校的孩子?再來,高中什麼學科都差的青年變成汽修高手,有沒可能在機器人專所中他跨入機器人領域?
    請注意,我們這兒談的是90%的台灣青年,而不是那些有錢人孩子,或者,那些憑著高IQ而能靠記憶通過各種考試的孩子。很多時候,那些堅持「全科發展」、「通識教育」的人士,其實反映的是一種精英的傲慢,他們或者家裡有錢,或者孩子屬於高IQ的一群,因而忽視了只有單一天賦或另類天賦的孩子。
    90%的台灣青年,需要的是學用合一的專所,能夠把他們的天賦和謀生技能結合的環境。不提供這樣的環境,就是「大人」、政府、教育部的罪惡。
    在當前世界的MOOC條件之下,沒有理由對孩子或青年的天賦缺陷作出任何拔苗助長的動作;何況,大部份被制式教育還有考試體系判定為「缺陷」的,其實是被壓迫出來的,而不是真正的缺陷。十年之後,我們是希望看到大量沒有謀生技能且「科科平庸」的青壯年們,還是看到經過專所認證、生活無虞、自我感覺與世界同步、閒暇時通過MOOC補充自己不足的青壯年們呢?選擇,在今天台灣掌權掌勢的那群人手中。
    ● 要不要教育「部」?
    在世界的潮流下,無人車,無人機,無人物流,電子商務、網上銀行、MOOC、萬物相連網(Internet of Things)發展迅猛,今天台灣制式教育的內容與世界脫節的程度,十年之內可能就讓台灣變成失業島,或者落為手工服務業的「小確幸島」。台灣的學術以及教育體系,必須翻轉。如果教育「部」不開始做,那麼不要它也罷;我們不能為了要一個教育「部」而失去了教育的與時俱進。社會能自力救濟的,趕快開始自立救濟,翻轉我們的教育機制吧,若教育「部」拿著教育法規來阻擋社會發動的翻轉,那就打官司吧,讓道理攤在陽光下。


    原文網址: 翻轉吧台灣教育! 大學畢業生還沒有「吃飯技能」? | ETtoday論壇新聞 | ETtoday 新聞雲 http://www.ettoday.net/news/20140625/371309.htm#ixzz3eG7Gfhs9
    Follow us: @ETtodaynet on Twitter | ETtoday on Facebook

2014-06-24

高職大翻身!!!

    重點是高職大翻身!!!

103-06-24 蘇恆誠老師評論12年國教

    感謝本校 蘇恆誠 老師的精闢分享
    <一位提案、發言都被擱置的免試入學委員解讀>
    這幾天大家應該都看了不少分發評論,身為入學委員,有責任必須說實話。
    1. 作文成績僅對會考成績5A以上的人才很重要?⋯⋯
    當成績分級粗略化,且人數眾多時。同分在每一個階段都會大量發生,尤其在常態中段,數量是非常可怕的。所以事實是每一積分都會用到作文以上的比序。
    2.志願序這件事當然是主動選擇的?
    當高比例的人都以第1志願錄取,這絕對是不符合數學原理。當出現這種結果,就可以知道絕大多數的人都是低報。所以還是會發生無法就近入學。
    以現在的軟體技術與運算能力,12年國教需要的是媒合系統,而非分配系統。甚至是可以即時互動的,只是聯招長年由特定業者經營,做的也是系統微調。系統邏輯是否等於分發規則是極大問號。
    3.政府決策首要為利民、其次為便民。
    做不到,當然是辜負所託。沒有一個政治理論是怪民眾不專業的。
    但當執政者缺乏基本政治學理基礎時,就會搞出這種要民眾展現專業的國際笑料。
    4.怕麻煩是致命傷,也是執政者的操作根本
    報到是甲方無責的契約行為,既然系統設計了二免,就表示整體有絕對需要補救的不足。考生與家長一定要考慮再三,絕對確定不會再有更好的運氣時,才能放棄 一免棄權的權力。
    5.要有分發崩盤的準備
    如果有許多考生看懂免試遊戲規則,刻意放棄一免,並技巧性填寫志願。造成二免有超過1成以上未分發。整個制度立刻崩盤,因為免試作業並未考慮到這部分。
    至於其他特招沒特色、高職未採用志願科自訂組合、國中試探為驗證...,事已境遷,明年再為可憐的學生爭取吧!



2014-06-22

認識妥瑞氏症

認識妥瑞氏症


猛眨眼睛、裝鬼臉、搖頭晃腦、突然大叫……他不是故意的,很可能是妥瑞兒。什麼是妥瑞氏症?需要治療嗎?當孩子確認是妥瑞兒時,家長、老師該怎麼辦?

詳見內文:http://m.parenting.com.tw/article/5020017-%E8%AA%8D%E8%AD%98%E5%A6%A5%E7%91%9E%E6%B0%8F%E7%97%87/

2014-06-15

103-06-15 四學程 "拯救白老鼠" 聯合記者會

    這個過程, 不是真的看到流血.....但是心裡卻滿是血淚.......
    我卻能說 "加油啊~~ 孩子~~ "
    我慶幸漢昇早了兩年, 不用跟他們玩這種 "整人遊戲"
    因為我們 "鐵定" 是輸家⋯⋯
    光是只靠數理單科的優勢
    永遠也不能到達 "歡喜學習的彼岸"

    教育當局, 可不可以不要再實驗了............
    小白老鼠還不夠多嗎???

    我們家雖然已經沒有國中生
    但是還是覺得好難過
    我女兒說, 按這樣算法, 她可不是沒學校念了?? (當年PR91上中正高中)
    我說, 不是只有妳, 我們家的孩子全部沒(公立)學校念了........= ="

     <行政院派極低層級官員出來羞辱家長接陳情書引發家長學生衝突>
    http://www.nexttv.com.tw/ne…/realtime/social/11066128/警方圍起人牆 爸媽不滿場面火爆!

2014-06-13

宋維村:自閉症會好嗎?

medium_319619595
父母帶 2、3 歲的孩子來門診,經過仔細問診和觀察,當我把「自閉症」的診斷告訴父母時,很多父母陷入震驚、難以相信、難過,甚至當場落淚,「自閉症會好嗎?」「孩子會講話嗎?」是這些父母接著問的問題。在後續的門診中,「長大可以上大學嗎?」「可以工作養活自己嗎?」「可以結婚生子嗎?」是接下來的常見問題。在本文, 我以自己的臨床經驗、自己的及別人的研究結果,來回答這個問題。

30 年前的追蹤發現

我 32 年前回臺灣,在臺大醫院兒童心理衛生中心(兒心)從事臨床、教學和研究工作,當時兒心日間留院部收治自閉症兒童已有 10 年歷史,是亞洲最早成立的自閉症治療中心。因此我想對自己接手負責自閉症治療之前的孩子,追蹤他們離開兒心之後的發展情形,於是寫了研究計畫,在國科會的補助下,追蹤滿 15 歲的自閉症青少年。這個研究影響了我後來一輩子的主要工作方向。
當年可以追蹤到的 54 人,其中 2 人死亡,1 個意外身亡,另 1 位在教養院缺乏照顧,喝雨水吃髒東西,腸胃炎死亡。存活的 52 人平均 16 歲。分析他們的社會適應力,31 人(60%)預後「不良」,16 個人(31%)的預後「尚可」,只有 5 個人,約 10%,可以歸類為「良好」的。
31 人(60%)預後「不良」,他們被關在家裡或住在療養院,無法外出活動,其中 17 人完全沒有溝通的語言,要人完全照顧,14 人有不到 10 個單字,會表達需要和幫助掃地、洗碗等簡單家事和照顧自己的身邊自理。
16 個人(31%)的預後「尚可」,有簡單的和日常生活有關的少數要求或問答能力,但仍然有明顯的仿說、自言自語、你我代名詞反轉等怪異語言;在自理能力和人際互動上,他們在家和熟悉的學習環境可以完全自理,可以在特殊安排的環境學習,可以和熟悉的人玩熟悉的遊戲,也有 1、2 個可以在親人開的店幫忙一些勞力的工作。
只有 5 個人,約 10%,可以歸類為「良好」 的。這 5 人都可以上普通班到國中、高中或高職、或五專;魏氏智能量表之綜合智商都在 70 以上,沒有智能不足;語言可以對話、但可能限於他們熟悉的話題或者只對某些話題有興趣。他們和家人互動良好,有少數朋友,但沒有一般少年所謂的好朋友,在人際互動中不會保護自己、容易受欺負。分析這 5 人的症狀,有 4 人仍然完全符合自閉症的診斷要件,現在重新診斷的話、甚至也符合最新 DSM-5 的 ASD 診斷準則。但有一位女生,只殘餘部分症狀,以 DSM-IV 或 ICD-10 的診斷分類,只能符合 PDDNOS 或非典型自閉症。
這 5 位進展良好的,他們都在 2 歲前呈現典型自閉症狀,他們的早期發展可以分成三型:
  1. 有 1 人較早出現會用眼睛看人、用手指指來要求、仿說等人際互動溝通,3 歲左右已有自動說的句子,身邊自理和扮演遊戲也部分發展出來了。
  2. 有 3 人在 3 歲之後,語言溝通、身邊自理和社會互動才穩定地進步,可以轉換到普通幼稚園,到小學時學業學習尚可,但人際溝通和互動和同學比較仍有顯著的差距。
  3. 有 1 人到 5 歲才出現仿說語言,但是語言持續地進步,加上課業認知學習優良,獨立生活的能力很強,他是我所知道的臺灣病人中第一位聯考進大學、第一位赴美國讀碩士的。
上述研究發現,和當時的國際報告一致,即 58~78%的自閉症患者的預後不良(差和極差);僅有 10~20%的患者有良好的預後,但仍殘存部分自閉症的症狀;而 20~30%是介於二者之間(尚可),因此幾乎所有的書籍和論文都說「自閉症是慢性殘障」。

兒童高功能自閉症到中年

我國尚未有中年自閉症者的調查報告,英國最近發表了一篇平均 44 歲、初診 6.75 歲時非語文智商 70 以上的 60 個高功能自閉症者的追蹤報告(Howlin 等,2013),這群患者的年齡和上述我的研究對象的年齡相當,部分個案 15 歲時的追蹤結果和我的研究結果相似,因此特別加以介紹,看看這群非語文智能正常的自閉症中年人情況如何?這 60 位自閉症者中,44 人在平均 26 歲時也追蹤過,因此這 44 人有 6 歲、26 歲和 46 歲 3 筆資料可以比較。限於篇幅,本文主要介紹 60 個樣本的調查結果。
(圖片來源:Oleiade via photopin cc
在自閉症的症狀方面,以國際診斷分類 ICD-10 的三類症狀來看,不論相互社會互動、溝通、或侷限重複行為的症狀都比兒童時期來得輕,但只有侷限重複行為症狀減輕達到統計顯著性。以 ICD-10 的診斷準則來看,53 人(88%)完全符合自閉症診斷。其他 7 人症狀較少,只符合非典型自閉症的診斷。在智能方面,15 人無法測驗,只能由照顧者填寫文蘭問卷間接預估其智能。能直接測驗者,智商平均 87(最低 50、最高 139),與兒童期平均智商 85.5(70~119)相當。語言方面,兒童期 25%完全沒有語言,到中年只有 3 人(5%)完全沒有語言。日常生活中能以句子和仿說的詞句溝通的,由兒童期的 57%進步到 80%,表示語言持續在進步。
社會適應分成居住、工作、友誼和婚姻及綜合適應來描述。
在居住方面,能完全獨立和半獨立的各有 8 人(13%),住在家裡或社區家園且有部分自主活動能力的有 22 人(37%),住在完全需要照顧的地方、而且沒有自主活動的有 22 人(37%)。
在工作經驗方面,未曾工作的佔 55%,在庇護工廠或擔任志工者有 9 人(15%),擔任非技術性或勞力工作者有 8 人(13%),有 9 人是專業(工程師和電腦程式師)和技術性工作,有 1 人還在唸博士,他不曾工作過、只有志工經驗。
在 友誼方面,37 人(63%)從未有任何友誼關係;會在團體活動中找人接觸的有 14%;有狹窄的共同偏好的朋友的有9人;只有 5 人,佔 9%,有一個以上的同齡朋友。在親密關係上,大部分,46 人(77%),從未有過相互親密關係,只有 4 人(7%)過去或現在有長期親密關係,其他 10 人則有短暫的親密關係或者少部分相互分享的關係。
綜合上述 4 項社會適應因素,預後結果最佳有 4 人(7%),良好的有 6 人(10%),尚可的有 14 人(23%),36 人(60%)屬於預後不良者。
綜合而言,即使兒童時期無智障的自閉症兒童,到中年期,雖然症狀減輕,語言也進步,其社會適應力,雖然少數(7%)可以達到一般人的水準,但是大部分都缺乏獨立存活的能力,只有不到 20%適應良好。

好到不符自閉症的診斷準則

1987 年 Lovaas 是第一個使用「復原(recovery)」一詞於自閉症兒童的學者,他使用長期密集的應用行為分析法(ABA)治療自閉症學齡前兒童,到上小學時,47% 是智能正常可以上普通班,他稱這一群自閉症兒童復原了。這在許多家長心中燃起希望之火,有一半的「自閉症會好!」可是別的研究者無法複製這麼好的結果之外,很多人都不認為沒有智障和上普通班就是復原,因為大部分兒童仍然符合自閉症的診斷。甚至有人認為:復原的個案,一定是一開始就診斷錯誤,不是自閉症的 兒童診斷為自閉症。
那麼,有診斷正確無誤、後來症狀減少、甚至消失,到不符合自閉症診斷準則的嗎?有,的確有這樣的報告。先看一個大學轉介中心的研究(Turner & Stone,2007),共有 48 個兒童分別在 2 和 4 歲時接受包括以標準手冊父母問診(ADI-R)、兒童測驗觀察(ADOS)、和臨床診斷 3 種診斷方法的報告。3 種診斷方法所得結果大致相同,在此只介紹臨床診斷的分析結果。2 歲時診斷為自閉症或 PDDNOS(症狀數比自閉症少的非典型自閉症)的分別有 38 人和 10 人。到 4 歲時,原來自閉 症診斷的 38 人中,有 20 人維持自閉症診斷,有 6 人改變為PDDNOS,有 12 人(31%)變成不符合任何自閉症類疾患(ASD)診斷;原來診斷為 PDDNOS 的 10 人,有 1 人改變診斷為自閉症,3 人維持原來診斷,6 人(60%)變成不符合任何ASD的診斷。
(圖片來源: Oleiade via photopin cc
綜合起來,2 歲時 48 人均符合至少 1 種 ASD 診斷,到 4 歲時典型自閉症人數減少,而無 ASD 者有 18 人(37%)。該研究發現越早診斷、社會互動症狀較少或較輕、2 歲時認知能力較好的,和 4 歲時進步到不符 ASD 診斷有關,但是和早療的密集度無關。那 18 位不符合 ASD 診斷者,除了 1 人外,17 人都改變為語言或其他發展障礙,這表示這 17 人雖然不再是ASD,但並不是完全復原到一般正常的 4 歲兒童。
再來看另一個研究(Sutera 等,2007),這個研究的參與者主要來源是社區用篩選自閉症的工具(M-CHAT)篩選出來的 90 位兒童,經過類似上述的診斷方法,但加上 CARS 等測量自閉症嚴重度的工具。
這 90 人在 2 歲時的診斷為:17 人為非 ASD 之語障或全面發展遲緩;73 人為 ASD,其中自閉症 55 人、PDDNOS 18 人。4 歲時,73 位 ASD 中有 13 人喪失 ASD 的診斷,即沒有社會互動障礙可以符合自閉症或 PDDNOS 的診斷,這 13 人中,7 人原來診斷 PDDNOS 、6 人原來診斷是自閉症;亦即2歲診斷為自閉症的有 11%到 4 歲時不符 ASD 診斷,而 PDDNOS 有 39%,顯示 2 歲時症狀較少的 PDDNOS 有較多復原的。此外,2 歲時的認知功能和運動功能,也在診斷消失的個案較好。

學齡兒童和成人也有 ASD 診斷消失的嗎?

的確有這樣的報告,譬如有人(Ceder-lund等,2008)報告 70 位亞斯柏格青年,22 人能過獨立生活,有 14 人已經沒有社會互動的明顯症狀。PDDNOS 也有類似的報告,但兒童期診斷為自閉症的則極少。
綜 合起來,從幼兒、兒童、少年、到成人,約有 3~25%的自閉症類疾患(ASD)患者,症狀變少、變輕,到不符合任何一個 ASD 的診斷。但是文獻也報告,雖然不再符合 ASD 診斷,但常殘存高級的語言使用、細緻的社會互動、執行功能、注意力、持續的偏好興趣、還有自理生活、保護自己等方面的問題;不符 ASD 診斷,但也常常改變成為或出現另外的診斷,幼兒期常改變為語障、智障或其他發展障礙,沒有合併智障的、兒童期常符合注意力不足過動症,也常出現抽搐或土瑞 症,少年和成年期常見憂鬱症、焦慮症、強迫症、或其他精神疾病。

有完全「好」的嗎?

上述的研究報告大多以 ASD 診斷消失為復原的定義,可是不符合診斷準則不等於完全「正常」、「好了」。因此有些學者不用「復原」,而用「最佳結果(opti-mal outcome)」。最佳結果的定義包括:
  1. 在 5 歲以前有自閉症專家確診為 ASD,父母能提供病情摘要,摘要中記錄有語言發展遲緩,並經研究團隊的專家確認符合 ASD 診斷。
  2. 父母能提供確實發展友情的資料。
  3. 包括ADOS和臨床檢查都確認不符 ASD 的診斷。
  4. 文蘭社會適應量表的社會和溝通分數都高於 77(100-1.5 標準差,表示沒有顯著落後)。
  5. 如果還在接受教育,必須全部在普通班上課,不能接受和自閉症缺陷有關的教學或輔導,譬如社交技巧訓練。
  6. 沒有癲癇、頭部傷害、其他神經和精神疾病。身上沒有金屬和其他不能接受磁振掃描(MRI)的因素。
研究者(Fein 等 2013 發表的系列論文)用登廣告和自閉症相關機構人員轉介來徵求受試,在美國東北部和加拿大共找到 34 人符合這個標準,稱為最佳組(optimal outcome,簡稱 OO 組)。研究者用年齡、性別、非語文智商相當的條件,找到高功能自閉症組(簡稱 HFA 組)44 人,正常組(簡稱 TD 組)34 人,作為比較的對照組。這些參加者的年齡最小 8 歲 1 個月,最大 21 歲 8 個月,除了語文智商 HFA 組較低 7 分(HFA105.4,OO112.7,TD112.0)外,這三組的性別、年齡和非語文智商都無差異。這三組都接受同樣的多種測驗和檢查,以比較三組的差異。
(圖片來源:Oleiade via photopin cc
首先看症狀的比較,用 ADI-R 和 SCQ 所測得的從小有過的社會互動症狀平均值,OO 組都比 HFA 組低,即症狀輕。但兩組在 ADI-R 的溝通和重複侷限行為的症狀嚴重度並沒有差異。追蹤時在辨認臉部測驗的結果,HFA 組顯著低於 TD 組,OO 組介於二組之間,和 TD 組未達顯著差異,但其中有 3 人得分低於一般人的平均值,顯示 OO 組其他的 31 人的看人認臉部的表現已和一般人無異。
研究共使用 4 項測驗以比較 3 組語文能力。在語文結構和語文一般能力方面,3 組平均值都在一般(average)範圍,但 3 組比較,都是 HFA 組顯著低於 TD 組,而 OO 組介於二者之間,且綜合總分顯著低於 TD 組但高於 HFA 組。另 2 項語文測驗,包括臺灣也使用的畢保得測驗(PPVT)結果和上述相似,3 組的平均分數都在一般平均範圍,但 HFA 組顯著低於 TD 組,而 OO 組介於二者之間,但在 PPVT 詞彙表現,OO 組達到顯著低於 TD 組而且高於 HFA 組。在語文記憶測驗,3 組的平均值都落在一般平均範圍,分數排序大部分也是 TD 組最好,OO 組次之,HFA 組最差,但區辨認字記憶是 OO 組表現最好。作者的結論是:OO 組的語文能力大部分在一般人平均值的範圍或之上,但是比一般人較依賴良好的語文記憶力。
最後來看 3 組的學業表現。他們接受閱讀理解、書寫表達、算術等學業能力測驗,結果 3 組的平均值都至少達到一般平均水準,只有閱讀理解和算術,OO 組顯著高於 HFA 組。這個結果顯示 OO 組已克服 HFA 組殘存的微小困難,而且和 TD 組無異。

結  論

自閉症會好嗎?5 歲之前就確診為自閉症的兒童,就社會適應力來看,約有 10~20%成年後有良好適應力,可以獨立生活,有少數有持久的友誼或婚姻關係;從診斷來看,學步期用 DSM-IV 診斷 ASD 者,3~25%後來症狀減少變輕到不符 ASD 的診斷,尤其是社會互動症狀較輕,診斷為亞斯柏格症或 PDDNOS 者、越小診斷者、認知能力正常者,有較高機率可脫離 ASD 的診斷;用嚴格定義找到的最佳發展結果(OO)者,他們的社會互動、語言溝通、語文能力和學業能力,都能達到一般人的程度。
診斷 ASD 者有多少能達到最佳結果?目前無法估計,如果美國東北部和加拿大只有找到 34 人,則最佳復原的比率不會高,但是只要存在,對家長和治療者就有希望,不是嗎?至於依診斷準則較嚴格的 DSM-5 新版 ASD 診斷的個案,發展如何?有待將來的研究來提供。
(封面圖片來源:smithereen11 via photopin cc

自閉會痊癒嗎?

    也有好友在多年後問我說:你兒子"好點兒"了嗎??
    可是,什麼叫做"好一點兒"呢??
    事實上,我很喜歡兒子的特質!⋯⋯
    不管是自閉或是亞斯,他就是他。
    他會一直注意著花媽旁邊那隻醬..........^O^ 卡哇依ㄟ~


    幫助高功能自閉與亞斯柏格的相片。
      常有人問我『自閉症會不會痊癒?』對於我這樣一個家長非專業人士來說,當然是一個很難回答(甚至是不該回答)的問題。 
      但因為『輕度自閉是我這樣一個家長一生的課題』所以我很認真地思考,並提出我身為家長可以有的作為~~
      第一個,我覺得自閉症診斷本身就是一個難題。
      ⋯⋯
      很多人應當都經歷過從重度自閉變成輕度自閉的診斷過程,也經歷過從過動症變身亞斯伯格症短的過程,這些診斷的改變,都未必是因為誤診。而是因為很多固執的基本核心問題,需要時間跟多次長期的事件經歷與驗證才有辦法確定。
      第二個,則是因為後天的教養和社會環境、和教育都有可能讓自閉症的核心症狀固執性越來越輕微,人際互動社會技巧越來越好。但是會好到什麼程度?是不是能痊癒,一定會引起很多人的疑慮。
      我陪伴過眾多夥伴經歷它們的成長,可以肯定的是自閉症如果經過有效的教導和得到必要的核心症狀教育,造成有效的學習,一定會越來越好。
      但是否可以達到痊癒的結果則是要看看您對痊癒的定義是什麼?
      張擇祥語言治療師曾經說,就語言治療來說,難道要治療到全部的人的聲音都一模一樣才叫治療好了嗎?還是只要能夠跟別人溝通就叫做痊癒?
      如果我們的定義放在後面的這一個,只要跟別人基本的生活自理溝通順暢就叫做痊癒的話,那麼在這個定義下,我真的覺得自閉症的確可以說是可以痊癒的。
      但是如果要說讓人際溝通與社會技巧變成很好可以從善如流,變成社交技巧的高手。那麼我會覺得也可以定義成自閉症根本不會痊癒。
      到底要好到什麼程度?要不要跟別人完全一樣?還是要保有一部分個人的自我特質? 我們都要選擇治療到什麼程度然後承擔後果。
      也許這是您現在就可以思考的問題,您覺得孩子的自閉症特質要保有到什麼程度或者是治療到什麼程度?

明星學校=成功? 學生快樂才是關鍵

    我相信孩子,選其所愛,愛其所選!
    辛勤努力之後才會品嚐到學習快樂的果實!

    明星學校=成功? 學生快樂才是關鍵


    念明星高中前三志願,就能一路快樂,成功出社會嗎?12年國教,讓社會聽見家長聲音,但今天要帶大家去高職聽學生意見,他們在實習工廠裡揮汗如雨,家長卻是全然支持,同學們說他們很需要家長提供意見,但不管最後決定是什麼,都希望父母可以支持。
    敲打、碰撞聲縈繞整個實習工廠,這裡是南港高工鑄造科,同學眼神專注,正在進行小組期末測驗,放模型、拍鬆土,每個步驟不能馬虎,人工造模過程得忍受炎熱環境,這樣的學習過程,卻絲毫沒有聽見一句抱怨。
    鑄造科同學:「尊重小孩的選擇,因為未來他們的路是自己走的。」
    自己的學校,自己選,聽起來很輕鬆,但如果跟12年國教引發的明星學校風波相比,這樣的「全然相信」卻顯得彌足珍貴。
    允菱科技總經理柯宜松:「我的兒子今年是國三,剛考完學測,他的第一志願就寫南港高中冷凍空調科,從小他也喜歡拆拆東西、修修東西,我想這是他就自己的想法,自己的興趣去做,我想這才是真正所學,以一個我當家長的身份,我是不會逼我的小孩。」
    是家長也是校友,允菱科技總經理柯宜松走過技職教育這條路,如今是年營收7000萬的公司負責人,當初學冷凍空調懵懵懂懂,卻越來越有興趣,一路進修拿到碩士學位,回頭看教育問題,他認為,父母態度才是關鍵。
    允菱科技總經理柯宜松:「我認為說他選擇他自己的興趣,爸爸給他鼓勵,告訴他說,我們以前走過什麼樣的路,我們的經驗跟他分享,我把所有的高職、所有科系,每一個科系都分析給他聽,告訴他每一個科系的優缺點,後來他自己決定,要讀南港高工冷凍科,這就是他自己的想法。」
    維修空調冷氣,想拿證照得通過考驗,不管12年國教,還是過去基本學測,只要篩選學生就會有高低,根據天下雜誌調查,國中學生的課業壓力有26%來自父母,比自我的要求還要高。
    南港高工實習主任張淑芬:「不是說去選擇一所,所謂的明星學校啦或是公立學校,或者是幫他選擇家長認為比較有前途的科系而已,是要讓學生他了解自己的能力,選擇一個合適的學校。」
    冷凍空調科學生阮同學:「我覺得放手尊重吧,因為你自己的興趣,你才會做的開心。」
    冷凍空調科學生陳同學:「我覺得爸媽支持我吧,就一路以來支持我,就會很開心。」
    傾聽、建議、尊重,被外界認為不愛唸書的技職學生,卻跟家人有良好溝通,12年國教啟示錄,重點或許不是念什麼學校,而是家長希望,有什麼樣的小孩。

2014-06-11

2014年自閉症人數

我們也需要更多了解, 星兒每個都不一樣, 每顆都很閃亮, 只是願不願意給他們一片天空而已~~~

已經這麼多年
泛自閉症孩子的升學制度依然大專院校釋出名額開得不夠
真正的原因始源於刻板印象的歧視

中華民國自閉症基金會
2014年自閉症人數13,440人,升高中、大學的人數都在增加中;特教法給他們機會進入大學,今年自閉症的大學生人數從所有障礙別倒數第二名躍升到第五名,這些星兒不是不會,他們需要的是機會。 資料來源:衛福部及特教通報網。





2014-06-09

身心障礙學生升學高中職暨大專校院宣導座談會

    【身心障礙學生升學高中職暨大專校院宣導座談會】
    大多數自閉症學生及家長都是第一次面臨升學的問題,對於未來的升學管道仍有許多的疑問,例如有家長表示「我(孩子)去考身心障礙聯招的時候,有時候我們家長這樣聯繫,問一下,很多家長說蛤~還有單招(大學校院辦理單獨招收身心障礙學生考試)喔」,顯見許多家長及自閉症學生對於身心障礙學生升學制度仍不熟,以致可能錯失一個進入理想大專校院就讀的機會。
      本會有感於自閉症學生在高三升學以及在大專校院就讀時,面臨許多升學制度、校系選擇、課業學習、人際關係、校園適應…等議題,故於今年度「自閉症學生就讀大專校院輔導計畫」計畫中將辦理【身心障礙學生升學高中職暨大專校院宣導座談會】,透過座談會期使參與者瞭解到升學大專校院相關訊息,以及增加其對於未來就學環境的認識,並在座談會中發放「大專校院提供自閉症學生之服務資源盤點手冊」,期能協助自閉症學生及家長能順利進入下一個求學階段,並做好進入大專校院就讀之準備,增加未來就讀大專校院之生活適應度。
    ⋯⋯
    ★辦理日期及時間:
    臺北場─民國103年7月20日(日)09:00~12:30,共計3.5小時
    臺中場─民國103年8月2日(六)09:00~12:30,共計3.5小時
    ★地點:
    臺北場─中華民國自閉症總會附設星兒工坊 (台北市中正區寧波西街62號5樓)
    臺中場─財團法人台中市肯納自閉症社會福利基金會(台中市中區民族路157號)
    ★人數:每場40人
    ★費用:免費
    ★★需要報名表者請私訊給我★★
    中華民國自閉症總會 陳欣宜社工
    TEL:2394-4258
    FAX:2394-4392
    E-mail:autism@seed.net.tw

2014-06-08

12年國教新制志願序分析與因應參考

      12年國教新制志願序分析與因應參考
    感謝本校松山工農教師會副會長蘇恆誠老師提出精闢的見解

    一免周一就要繳志願了。 提出一些分析與因應,希望對考生有所幫助。
    也歡迎您分享。
    明天會結合 黃耀南 老師的擬稿,發出正式新聞稿。
    沒想到這趟遙遠地飛到台東來,是要熬夜寫稿的。
    期待明日 5:10的三仙台 日出

    <12年國教新制志願序分析與因應參考>
    任何一項社會制度改革,立意與出發點應該都是良善的。
    尤其是在經過這麼大規模的討論擬定下。
    雖然理想崇高,但如果手段低劣,甚至於玩弄民智,就非常不妥當。
    民主國家就是應該尊重自由選擇,政府公器的責任則是應該提供完整訊息,
    而非製造一個賽局或是一場樂透遊戲。
    所以先免後特再免能有效打亂單一成績排序的假設,是根基於不會所有考生都參加2免。
    如果所有考生都參加2免,那跟先特後免效果是一樣的。
    接下來就是特招效應,以基北區為例,特招名額有5千多人,但在1免時,名額是被扣除的。
    但幾乎所有考生都會參加1免,所以實際效應等於應屆平白多出5千多人。
    若依照舊制,則末端學校就多出5千多生源可以分配。
    也因為建北等名校免試名額少,傳統PR99考生除非各項比序條件都滿分,否則必然面臨超額比序問題。再加上志願序扣分制度,可能一下子就跳到傳統第3志願外。
    參加學科特招是不需要成本的,於是想爭取機會的都可以來嘗試一下,基北區還要加上跨區競爭的挑戰。
    特招戰略必然是考完後看成績再來決定是否放棄1免。
    而學科特招既然是標榜學術取向測驗,沒道理不公布詳細排名參考。
    所以這是比舊制更單一化的筆試排名選才機制。
    而分發結果會使各校突然出現幾千人的缺額,尤其是普通高中,除前端建北外,必然缺額嚴重。
    2免是重新洗牌大會,除了建北外,全部學校都會因為有缺額而被捲入。
    實缺操作或是虛缺操作,作業系統的設計會截然不同。
    實缺操作就是只針對特招形成缺額與1免剩餘缺額來處理。
    虛缺操作就是將參加人的空缺也列入操作,但在結果劣於原分發時,須維持原分發不異動。
    後者是對考生最有利,但設計難度高,規則排序更須明確且可接受公評。
    (也可以有簡單模式,即考生需將原分發結果也列入志願序,作為個別化優劣基準。)
    不論是實缺或虛缺模式,都會像沙坑陷落一般,引發大規模的前移崩落效應,但這種現象會隨著傳統學校排名而遞減,好似隨沙坑半徑增加而減緩一般。
    深究其原因會與考生心態有關,傳統學校排名序越後方的考生異動意願會越低。
    所以缺額極可能會集中在公立社區高中。傳統學校排名序末端反而會是最大獲利者。
    而高職部分因為特招名額極少,陷落連鎖效應有限。
    但最嚴重的是校科同分制度,造成的非志願性志趣不合適。
    招生委員會當然可以說志願是自己填的,須自己負責。
    但就現狀看來,會選擇職校的成績本來就比較不突出。在這種校科同分的強迫設計下,同校少填就等於是放棄錄取機會。況且許多職校規模是小於高中,加上少填的風險更高。
    另一方面對已經性向明確與經過實際操作驗證的考生,他們很清楚即使同群間的各科差異仍然很大。
    但如果專填某一確定科別,無疑是無奈接受校科同分最嚴厲的扣分懲罰。
    標榜適性揚才的制度,卻給予定向完成的學生最嚴重的打擊,而且是發生在全國正全力搶救的技職教育上。
    詳細瞭解上述分析,應該不難整理出自己的生存之道。
    教育制度是可以實驗試玩,可是孩子的成長並無法重來。所以我們更希望有機會找出改善策略。
    若毫無改善可能,那退而求次,是否能有補救機會?
    我們承認傳統的分數排名只有形式上的公平,
    況且同樣錯1題,粗心錯了容易題與不會寫高難度題,同分的意義也是不同的。
    所以在試題完成時,選才取向已經因為選題匹配被定型了。
    會考的成績人數比例已經公布,待加強比例部分是否該有補救措施?
    或是更深究些,待加強者將來是否會有生活適應困難。
    如果真的沒有適應困難,那課綱是否該換個角度思考。
    每一屆的課綱委員都非常優秀,都想要有所貢獻,都企圖留下努力痕跡。
    於是課綱越修越厚,修到正常的父母都無法指導國小孩子,造成依賴破滅、教養信任瓦解。
    孩子別說是快樂學習,忙到連發呆的時間都沒有。
    一路念到大學畢業,就業後猛然會發現百分之90努力幾乎都用不到。
    對於謀生能力而言,大部分情況下專才勝於通才。
    但我們的教育是否有機會訓練專才,甚至於我們是否積極有效地協助找出天賦才能。
    而就試題匹配上,難易交錯是大家都能認同的。但在大範圍考試中,1個子領域只可能出現1題。

2014-06-07

103-06-07 ABC=PR?

    這兩天我的FB簡直是 "瘋掉" 了~
    不是到處問落點.....就是問ABC=PR???
    再不更直接, 貼出一堆ABC加加加......問大家哪裡哪裡會不會上???
    ⋯⋯
    這個12年國教
    搞得資優生瘋掉, 一般生焦慮, 想就近的學生念不到家旁的學校
    去年的特殊生 "滾動式" 修正
    今年整到 "一般生" 拖垮 "資優生"
    真的不知道所謂的 "減輕"壓力在哪裡???
    我只知道補習班的(荷包裡)壓力越來越大了.....
    (Because 塞太滿了....)
    外一章:昨天一個家長來問我,我兒子大約PR75,怕念不到工農電子科,怎麼辦??
    (天啊??我小兒子當初才PR68ㄟ~教改到底怎麼了??)

2014-06-05

104-06-05 南門的天使

今天趕往南門洽公。


到行政大樓樓下,遇到一群天使。
他/她們三兩列隊在騎樓邊,勢成歡迎狀,每人手中托了兩只盆栽,中氣十足卻拙於技巧的如播放錄音帶式地說:「愛心義賣,請參考看看!」
走過的人,有的繞道。⋯⋯

我從側門進了大樓,等著電梯,那聲音此起彼落的迴盪在耳邊,心裡想,這樣喊很容易累吧?

辦完事情,約莫30分鐘,下了樓,電梯門打開,剛剛那陣喊賣聲猛地塞進來,正端詳手上單據的我嚇了一跳!
哇!聲音絲毫不弱?

本來想轉身進捷運站,回頭看了他們,決定在我的辦公桌上添點兒綠意什麼的......

看到我走過去,孩子們的聲音明顯更宏亮!
「愛心義賣!請參考看看!」喊得賣力的是掛著班長名牌的女孩。
「不是啦!妳要開始介紹!」身旁一個男同學提醒她。
我笑著問:「是啊!妳可以為我介紹嗎?」
顯然的,她並不懂得銷售技巧,怎會知道簡單的「介紹」二字,其中所要表達、察顏、補捉、對策......才能讓客人願意購買。

右邊的孩子顯然急了!「妳可以介紹妳喜歡哪一盆啊!」
我順著她的「建議」問:「是啊!妳最喜歡哪一盆呢?」
「班長」像回答老師問題的方式回答我:「我喜歡這一盆!」手指指了左手拿著的綠葉。
我好奇的問她:「為什麼?」
「因為它黑黑的......」這個答案讓我納悶?我怎麼看這兩葉盆栽顏色是深,可是還不到「黑」的境地吧?

一旁面容看起來是特教老師的小姐走過來了!
「喔〜她說的黑黑指的是葉子背面顏色是紫黑的,很特別......」不愧是用心的老師,這麼熟悉孩子的語言。

「好!我就買它!」話一出,女孩的眼睛碰出雪亮,一種「成功的喜悅」馬上彌漫在表情上,旁邊的女同學滿是羨慕,我突然覺得,我看到迴繞著一圈圈光采的天使......

老師遞著袋子幫我裝了盆栽,細心的告訴我如何照顧它,末的,臨走時,一個大男生給我一個大笑臉,跟我說:「歡迎妳再來!」

鮮少往南公出,今天遇到一群天使。

疏落有致的綠,看著它,胸口升起一股溫暖。

是的,有一種汨汨地生命的能量,自葉尖,到心裡......

感謝這一群天使.........

Freesia By 103.06.05

2014-06-02

【甘願人生】- 外星人的媽媽-陳金燕女士

我們因為有"外星寶寶"而成為他們與地球人的"愛的橋樑"........^^
    這幾年我有幸經常參與台北市自閉兒社會福利基金會的活動,也因次見識了董事長慈愛祥和卻艱韌的母性。
    陳金燕女士原是國中英文老師。26年前兒子鎮宇被診斷出自­閉症後,她的人生就走上一條完全不一樣的路。將自己的經驗化為力量,幫助­更多家庭能夠走出陰霾。
    您可以常常在自閉青年的庇護工場中看到她的身影,穩重。安靜。謙和。微笑的陪伴⋯⋯這群大孩子。
    【甘願人生】- 外星人的媽媽
    大愛電視台。重播:06/04(三)22:00

103-06-02 立蛋 之 2008

話說,很久很久以前.......(2008的某一天)

也是在端午節
我在公司正忙得昏天地暗
囑咐三隻小孩"乖乖"在家做功課⋯⋯

晚上回家
孩子們很興奮得跟我說
他們立了好多蛋(滿地都是......@@)
還"拍照存證"給我看

結果
當晚被媽媽"海罵"一頓
不是因為"玩蛋"喔~
而是被我發現"沒有"乖乖做功課
他們始終百思不得其解"破綻"在哪裡?

各位聰明的看倌,您可知道
這一位柯南媽媽
到底從這一張照片發現了什麼??

103-06-02 立蛋

乖女兒每年端午必玩遊戲---立蛋

做完報告就趕回新竹,留在我桌上的「那顆蛋」

這個小孩,叫我如何工作?!


2014-06-01

103-06-01 幸福的滋味

昨晚5月最後一天,這個端午連假讓我們一家五口得以相聚!
遠在澎湖的心肝大兒子、新竹的寶貝乖女兒和難得沒留校拼命的認真小兒子都在家。
晚上,特別去定食8嚐嚐新口味,也慶祝同是雙子的大小兒子的生日(一個剛過,一個快到)!
這一餐,多了幸福的滋味〜